二、《周易》对中医临床治疗的影响 1.《周易》“位”、“时”、“中”概念在临床上中的应用——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实践为例 《周易》充满着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位”、“时”、“中”概念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位”,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空间条件;“时”,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条件;“中”,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限度。这一哲学思想对祖国医学理论中病机的阐释,治则的确立,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医学的建立,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实践为例,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兼治的治则,将此症的治疗划分为三个阶段(时),依据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中)分别采用平肝潜阳、益气化瘀、补肾健脾的治则(位),通过对偏瘫后及时进行的五十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62%。[11] 2.《周易》“损刚益柔”原理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周易》“损刚益柔”理论的导源下,中医创立了“抑阳益阴”理论,对肝阳上亢症候以及因肝阳上亢而产生的中风、眩晕、狂症都有重要的治疗效验。
《周易·乾卦》曰:“上九亢龙”,“亢龙有梅”《易·文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其中“亢龙有悔”及“阳气潜藏”“龙”象征阳性,“悔”代表阳气不能太过。即提示亢阳必潜藏的道理。《易·乾卦·用九》曰:“群龙无首”为育阴之始,中医学阴虚阳亢证即以育阴潜阳为治疗大法。王冰早已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亦是以育阴为主的。 3.《周易》“履霜,阴疑”在临床上的应用 《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隐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李鼎祚注曰:“驯,犹顺也,言阳顺阴之性成坚冰矣。”说明凝霜坚冰为阴盛阳凝的原理,唐·王冰提出著名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是针对这一类病机所设的治则。阴盛阳凝病理包括寒凝、痰聚、血瘀、毒制等类。临床上如胸痹、痹症、癥瘕积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动脉硬化、风湿性关节炎、血栓性脉管炎、肿瘤、疝气等。《易·坤卦·文言》曰:“阴凝于阳必战”,中医通阳散寒、化瘀破坚即为该证“必站”的治疗大法。[12]
三、《周易》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1.“天人相应”与“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周易》把天地人视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居天地之中,应自觉地效法天地。正如《周易·彖传》日:“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周易·系辞》亦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中医养生理论吸收这一哲学思想,提出“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素问·四气调神论》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四气调神”的措施和方法,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因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2.“居安思危”与“治未病”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系辞》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做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医养生理论继承了这一哲学思想,提出“治未病”的养生原则。《素问·四气调神论》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代张景岳指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不治已病治未病》)。[13] 3.“潜龙勿用”与“精神内守” “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乾卦·初九》曰:“潜龙, 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 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 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 处在这种状态, 便应静而不动, 以伺时机。《艮卦·彖辞》亦曰“艮, 止也。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 动静不失其宜, 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 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 凡事必须等待时机, 谨小慎微, 而不可肆意妄为, 失去理智, 否则便大难当头, 灾不可免。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 提出了“精神内守”的养生观点。《内经》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中医养生注重内因, 所谓“精神内伤,
身必败亡”,“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讲得便是此理。《内经》主张“出世离俗, 积精全神。”《内经》认为:“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被服章, 举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据此可见, 养生的关键之一在于积精、全神、行气。而此三者又都以“神”的修养作为运转中心。因为只要神守于内,“恬淡虚无”, 体内真气便会自然充盈,
气的运行也会符合自然之旨, 生机就会旺盛, 整个生命运动就会处于最佳功能状态。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揭示得好:“积气以成精, 积精以全神, 必清必静, 御之以道, 可以为天人。”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老子言:“少思寡欲。”庄子语:“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女形, 无摇女精, 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 女神将守形, 形乃长生。”道家老庄的虚无思想清除其消极的部分, 而情志影响健康, 神形不可分离, 当为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14]
综上所述,《周易》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仅就其中几方面的重要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由于《周易》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很早在中医界就有“医易同原(源)”之说。近年来,医易研究成为易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进行医易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关系的探讨,更准确、深刻地把握中医理论的本质,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不应该用《周易》来神化中医,不能认为《内经》是易学的直接推导,抹杀两者的区别。应该看到,《内经》的成书是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当时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15]
【参考文献】 [1]张厚福.《周易》对中医学理论构建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83 [2]
胡鸿远.中医源于周易[J].科学与财富,2010(5):117 [3]赵辉贤, 邓云鹰.《周易》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1):16 [4]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第二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79—180 [5]张厚福.《周易》对中医学理论构建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84 [6]孙广仁.《周易》阴阳气论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 [7]程鹰.试论《周易》对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J].河南中医,1996, 16 ( 6):334 [8]钟燕春.《周易》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2008, 7(5):30 [9]章增加.论《周易》对藏象经络模型构建的影响——兼与张效霞老师商榷[J].中医药通报,2006 ,5(4) [10]张仁甫,阎景亮.论医和易的关系[J].河南中医,1993 13(5):240 [11]叶泉.浅谈《周易》“位”“时”“中”概念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报,1989(5):4 [12]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第二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07 [13]胡真.《周易》哲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0):25 [14]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15]张厚福.《周易》对中医学理论构建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