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关系浅探

2019-11-12 12:46|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1349| 评论: 0|原作者: 龙行天|来自: 启疾光网

摘要: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其对不论是对军事战争、政治经济,还是堪舆风水、术数命理,还是天文历法、水文地理,还是武术气功(导引)、中医治病都 ...


东汉末年著有第一部即最早的中医临床专著《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曾官至长沙太守(见《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自是对群经之首的“五经”中的“易经”心领神会,深得其妙。其10岁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习医,“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此为《伤寒杂病论》序中自言,也就是说充分汲取“易经”精华并充分医学发挥的理论巨作《黄帝内经》让其获益匪浅或者说是其作的指引明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还有诸如著《青囊经》的外科鼻祖华佗、著《肘后备急方》的炼丹家葛洪、“布衣宰相”陶弘景等莫不是深研易经之理的人。    

      

 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他曾经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中医医师,若不懂得《易经》的话,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也不可能成为好的医生。这里的“太医”,意即优秀医生的通称。药王孙思邈的言论表明,不通《易》则不成医,可见《易经》对中医学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而后世,金元四大家的寒凉派刘完素、攻邪派张从正、补土派的李杲、滋阴派的朱震亨,明代的温补派张介宾、相火论的孙一奎、命门说的赵献可,清代火神派郑钦安、唐容川,这些医派开山祖师或一代大医皆是易经研究与医学理论、临床应用的骄楚,都是颇得易经真谛者,他们认为易为医本或医易同宗。


因此,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故中医习用应该多学习“易经”是大有裨益的。


注:本文由龙行天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12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