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病的治疗方法·药物·内治法

2021-8-9 13:53|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702| 评论: 0

摘要: 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法、固定、练功等,临床上应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应用,必要时需配合采用针刀、微创、手术等综合疗法。第一节 药 物 药物疗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 ...
      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手法、固定、练功等,临床上应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应用,必要时需配合采用针刀、微创、手术等综合疗法。
第一节 药 物
      药物疗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气血、营卫、脏腑、经络等维持。若机体遭受损伤,则其正常活动必然受到影响,可导致内在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因此,治疗损伤,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内治法
      根据损伤“专从血论”,“恶血必归于肝”,“肝主筋,肾主骨”,以及“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等骨伤科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下、消、清、开、和、续、补、舒等内治方法。
      骨伤科常用内治法根据疾病分类不同,又可分为骨伤内治法与骨病内治法。
 (一)骨伤内治法
      1.损伤三期辨证治法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通常分初、中、后三期。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临证时,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初期治法 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瘀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侵,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
      ①攻下逐瘀法: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舌苔黄,脉洪大而数的体实患者。临床多应用于胸、腰、腹部损伤蓄瘀而致的阳明腑实证,常用方剂有大成汤、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加减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药以攻逐瘀血,通泄大便,排除积滞。由于药效峻猛,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和妇女妊娠、经期及产后失血过多者,应当禁用或慎用该法。
      ②行气消瘀法:适用于损伤后有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方剂有以消瘀活血为主的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以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金铃子散,以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并重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临证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止痛,或活血行气并重。
      行气消瘀法属于“消法”,具有消散瘀血的作用。行气消瘀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需逐瘀通下,可与攻下药配合;但对于年老、体虚、妊娠、产后、经期、幼儿等,仍需慎用。
      ③清热凉血法:本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两法。适用于跌仆损伤后积瘀化热、热毒蕴结于内,或创伤感染,邪毒侵袭,火毒内攻,迫血错经妄行等证。常用清热解毒方剂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凉血止血方剂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清热凉血法属“清法”,药性寒凉,若身体素虚,脏腑虚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妇女分娩后有热证者,均慎用。《疡科选粹》曰:“盖血见寒则凝。”故应用本法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
      ④开窍活血法:属“开法”,是用辛香开窍、活血化瘀、镇心安神的药物,以治疗跌仆损伤后气血逆乱、气滞血瘀、瘀血攻心、神昏窍闭等危重症的一种急救方法。适用于头部损伤或跌打重症神志昏迷者。神志昏迷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两种:闭证是实证,治宜开窍活血、镇心安神;脱证是虚证,是伤后元阳衰微、浮阳外脱的表现,治宜固脱,忌用开窍。常用方剂有苏合香丸、复苏汤、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等。若热毒蕴结筋骨而致神昏谵语、高热抽搐者,宜用紫雪丹合清营凉血之剂。开窍药走窜性强,易引起流产、早产,孕妇慎用。
      (2)中期治法 中期,一般在损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去而未尽,疼痛减而未止,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①和营止痛法:属“和法”,适用于损伤后,虽经消、下等法治疗,但仍气滞瘀凝,肿痛尚未尽除,而继续运用攻下之法又恐伤正气。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橘术四物汤、定痛和血汤、和营通气散等。
      ②接骨续筋法:属“续法”,适用于损伤中期,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者。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所以使用接骨续筋药,佐活血祛瘀之药,以活血化瘀、接骨续筋。常用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3)后期治法 后期,一般为损伤7~8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补气养血、补益肝肾、补养脾胃为主,称为“补法”;而筋肌拘挛,风寒湿痹,关节屈伸不利者则予以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称为“舒”法。
      ①补气养血法:是使用补养气血药物,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凡外伤筋骨,内伤气血及长期卧床,出现气血亏损、筋骨痿弱等证候,均可应用本法。损伤气虚为主,用四君子汤;损伤血虚为主,用四物汤;气血双补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对损伤大出血而引起的血脱者,补益气血法要及早使用,以防气随血脱,方选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
      ②补益肝肾法:又称强壮筋骨法,凡骨折、脱位、筋伤的后期,年老体虚、筋骨痿弱、肢体关节屈伸不利、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等肝肾亏虚者,均可使用本法加强肝肾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利损伤的修复。常用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肾阴虚用六味地黄汤或左归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筋骨痿软、疲乏衰弱者用健步虎潜丸、壮筋续骨丹等。在补益肝肾法中参以补气养血药,可增强养肝益肾的功效,加速损伤筋骨的康复。
      ③补养脾胃法:适用于损伤后期,耗伤正气,或长期卧床缺少活动,而导致饮食不消,四肢疲乏无力,肌肉萎缩等脾胃气虚者。补益脾胃可促进气血生化,充养四肢百骸,本法即通过助生化之源而加速损伤筋骨的修复,为损伤后期常用之调理方法。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健脾养胃汤等。
      ④舒筋活络法:属“舒法”,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未尽,腠理空虚,复感外邪,以致风寒湿邪入络,遇气候变化则局部症状加重的陈伤旧疾的治疗。本法主要使用活血药与祛风通络药,以宣通气血,祛风除湿,舒筋通络。如陈伤旧患寒湿入络者用小活络丹、大活络丹、麻桂温经汤;肢节痹痛者,用蠲痹汤、舒筋汤、舒筋活血汤;腰痹痛者,用独活寄生汤、三痹汤。祛风寒湿药,药性多辛燥,易损伤阴血,故阴虚者慎用,或配合养血滋阴药同用。
      对上述的分期治疗原则,必须灵活变通,对特殊病例尤须仔细辨证,正确施治,不可拘泥规则或机械分期。
      2.损伤部位辨证治法 损伤虽同属瘀血,但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药也有所不同。因此,选用主方后,可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加入几味引经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明代医家异远真人《跌损妙方·用药歌》曰:“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乳香并没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腕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支。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闭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苎麻烧存性,桃仁何累累。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该歌诀介绍跌打损伤主方配合部位引经药和随证加减用药法,便于损伤辨证治疗。
 (二)骨病内治法
      骨病的发生可能与损伤有关,但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与损伤并不相同,故其治疗有其特殊性。《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骨病的用药基本遵循上述原则。如骨痈疽多属热证,“热者寒之”,宜用清热解毒法;骨痨多属寒证,“寒者热之”,宜用温阳驱寒法;痹证因风寒湿邪侵袭,“客者除之”,宜用舒筋活络法;骨病局部出现结节、肿块者,癥瘕积聚,“结者散之”,宜用祛痰散结法。“清法”与“舒法”已在骨伤内治法中阐述,骨病内治法补充“温法”与“散法”。
      1.温阳驱寒法 属“温法”,适用于阴寒内盛之骨痨或附骨疽。本法是用温阳通络的药物,使阴寒凝滞之邪得以驱散。流痰初起,患处漫肿酸痛,不红不热,形体恶寒,口不作渴,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有虚寒现象者,可选用阳和汤加减。
      2.祛痰散结法 属“散法”,适用于骨病见无名肿块,痰浊留滞于肌肉或经隧之内者。骨病的癥瘕积聚均为痰滞交阻、气血凝留所致。此外,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亦能使气机阻滞,液聚成痰。本法在临床运用时要针对不同病因,与下法、消法、和法等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之目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