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诊断及临床分型 (一)诊断。 患者具有明确的海蜇接触与蜇伤史,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当海蜇蜇伤史不详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通过显微镜下检查,皮肤内可见海蜇的刺丝囊,可帮助确诊。 (二)临床分型。 1.轻型: 仅有局部皮损,无明显全身表现。 2.中型: 有局部皮损,同时还伴有轻微全身表现(畏寒、发热、肌肉疼痛、乏力、咳嗽、胸闷、腹痛、腹泻、精神和食欲欠佳等),但不伴有脏器功能明显受损表现。轻型患者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如过敏体质、年龄>65 岁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者,按中型病例处理。 3.重型: 有局部皮损和严重的全身表现(如持续高热、肢体严重肿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外,伴有休克、急性肺水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表现时,即可诊断为重型。 六、鉴别诊断 当海蜇蜇伤诊断不明确时,要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珊瑚刺伤。珊瑚刺伤的最初反应是疼痛、红斑和瘙痒,依珊瑚种类和刺伤大小而异,人体的前臂、肘和膝是易受损伤部位,刺伤伤口周围在几分钟内可能出现红斑,1~2 小时消失。极少数病例会发生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滑囊膜炎及局部溃疡和坏死等。 (二)海蛇咬伤。海蛇咬伤有瞬时疼痛,后伴麻木感,伤口一般不红、不肿、不痛,被咬部位常有一对短浅如针头大小的毒牙痕,有时难以辨认。咬伤 3~6 小时后,可见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筋骨疼痛,张口、吞咽、言语困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中毒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不能自主呼吸,多数因窒息死亡。 (三)海胆刺伤。海胆刺伤急性期表现为刺伤部位红肿、疼痛,随后引发皮炎出现紫红斑,毒刺数量过多时可致全身毒性反应,如皮肤感觉异常、放射状疼痛、低血压、心悸、肌无力、呼吸困难、失语、耳聋、面瘫、休克等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死亡。慢性期表现为患处肉芽肿、创伤性关节炎、滑膜炎、腱鞘炎、创伤性神经瘤、持续性神经病变,乃至骨质破坏及迟发性超敏反应。 (四)迷走血管性晕厥。迷走血管性晕厥多由情绪反应引起,常见于体质较弱者,尤其是在患者有发热、失水或低血糖倾向时。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晕厥,易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但此症无瘙痒或皮疹,晕厥经平卧后立即好转,血压虽低但脉搏缓慢,这些与过敏性休克不同。迷走血管性晕厥可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五)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性水肿。患者可在感染、创伤等非特异性因素刺激下发病。呼吸道黏膜水肿可造成气道阻塞,引起喘鸣、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与海蜇蜇伤所致的呼吸道症状颇为相似。但本病起病较慢,不少患者有家族史或自幼发作史,发病时通常无血压下降,也无荨麻疹等,可与海蜇蜇伤患者表现相鉴别。 七、治疗 (一)救治原则。迅速脱离蜇伤环境,辨明是否为海蜇蜇伤;立即正确处理蜇伤部位,清除局部毒液,阻止毒素的继续吸收;密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呼吸和循环状态,尽早识别重症患者;积极抗过敏性、抗休克及对症治疗;防治各种并发症。 (二)现场处置。 1.被海蜇蜇伤后,要立即上岸,尽快脱离蜇伤环境。 2.用海水反复冲洗蜇伤部位,尽量清除局部毒液。但切勿用淡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避免因渗透压过低刺丝囊破裂引起毒素的大量释放而加重病情。 3.用塑料硬卡片(如银行卡)、镊子等工具清除残留在皮肤中的海蜇触手及刺丝囊。禁止用手直接接触、禁止用力摩擦蜇伤部位。救护人员应戴手套,避免被蜇伤。 4.去除触手和刺丝囊后用热水浸泡蜇伤部位,水温为 40~50℃,持续 20 分钟。 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十几分钟至 6 小时内突然出现急性肺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甚至死亡。患者在现场处理后,应尽快送往医院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三)院内救治。海蜇蜇伤患者进入医院后,应根据临床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轻型患者:皮肤局部处理,医院留观 6~12 小时,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 中型患者:收住院治疗;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行血尿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行胸部 X 片或胸部 CT 检查;口服(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及咪唑斯汀等抗组胺药物;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或地塞米松等。 重型患者:收重症监护病房;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凝血象、心肌酶谱、BNP、NT-proBNP、肌钙蛋白以及心电图、胸部 CT 等检查;给予抗组胺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治疗;出现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功能。 1.局部处理 患者到达医院后,用 5%~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蜇伤部位,并用碳酸氢钠溶液纱布湿敷。也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或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局部涂擦。 2.预防破伤风 海蜇蜇伤后有感染破伤风风险,应根据《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 年版)》中附件 1《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进行正确的破伤风预防。 3.对症治疗 (1)疼痛:疼痛较轻者,可口服曲马多、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片等。疼痛剧烈时可皮下注射吗啡或肌内注射哌替啶等。肌痉挛者,可静注
10%葡萄糖酸钙或地西泮等治疗。 (2)低血压:容量不足者快速补液。积极补充容量后仍为顽固性低血压者,可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 (3)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若发生急性喉头水肿,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若插管困难可考虑环甲膜穿刺术或气管切开术后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以缓解症状。 4.并发症治疗 (1)过敏性休克:积极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具体措施:仰卧位或休克体位;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出现喉梗阻,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术,如严重呼吸困难,应尽早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立即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等)。 (2)急性肺水肿:半坐位或坐位,减少回心血量;立即吸氧,必要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应用利尿药、血管扩张药,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和肺毛细血管压,进而减轻肺水肿;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水肿消退;根据病情适当给予强心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心律失常:注意寻找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改变进行针对性治疗。注意预防和识别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 (4)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海蜇蜇伤易引起肺、肝、肾等单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应积极进行器官功能的支持和保护,如预防应激性溃疡、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缺氧、重视营养和代谢支持,必要时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医药治疗等。 (5)预防和治疗感染: 轻型患者一般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若蜇伤严重、皮损有污染者可应用抗菌药物。 八、预防 海蜇蜇伤目前尚无特效药。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海蜇蜇伤的发生率。预防海蜇蛰伤最重要的是避免与海蜇接触。 (一)在海蜇蜇伤高发区域,设置警示牌,向游客或渔民宣传海蜇蜇伤及急救相关知识。 (二)不要在海蜇密集区域游泳。下雨时海蜇会向海边靠近,故避免雨后去海里游泳。 (三)下海游泳要穿防蜇伤泳衣,做好防护。 (四)遇到海蜇(包括已死亡的海蜇),不能直接用手抓取,防止被蜇伤。漂上海滩的海蜇碎片也不要用手触摸。 九、诊治流程图
海蜇蜇伤诊治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