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菅茅根拼音Jiān Máo Gēn 别名蚂蚱草根(《贵州民间药物》)。 出处《纲目》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菅的根茎。 原形态菅(《诗经》),又名:白华、野菅(《尔雅》),苓草(《植物名实图考》),蚂蚱草、接骨草、大响铃草。 多年生草本,秆高达3米。具粗壮之根头与须根。叶鞘无毛;叶舌钝圆,先端微凹,只小纤毛;叶片线形。伪圆锥花序大型,长达1米;总状花序长17~25毫米,佛焰苞长2~3.8厘米,无毛;下方2对总苞状雄性小穗长10~15毫米,无毛;两性小穗2~3个,长8~9毫米,无芒或有长达6毫米之直芒,基盘具棕色柔毛;第一颖革质,密生棕色柔毛,第二颖与第一颖同质同长,背部被棕色柔毛。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分布我国西南、华南及中部各地。 性味①《纲目》:"微甘。" ②《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风湿,利小便。治风寒感冒,风湿麻木,淋病,水肿。 ①《国药提要》:"止口渴,利小便。治淋,通经。" ②《贵州民间药物》:"散寒解表,接骨。治痨伤,风湿麻木,骨折,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捣汁或泡酒。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风寒感冒:蚂蚱草根一两,铁筷子五钱。煎水服。 ②治风湿麻木:蚂蚱草根一两,石南藤五钱,白龙根三钱,泡酒服;又可擦患处。 ③治骨折:蚂蚱草嫩根一两,臭草一两。加米酒捣绒,炒热包患处。(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菅茅根拼音Jiān Máo Gēn 英文名rhizome of Villose Themeda 别名菅根、地筋、土筋、蚂蚱草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本草图经》:菅,亦茅类也。陆玑《草木硫》云:菅似茅而滑、无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之尤善,其未沤者名野菅,《诗》所谓白茅菅兮是此也。入药与茅等。 2.《纲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获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菅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meda gigantea Haok. Var.villosa (Poir.) Ke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菅,多年生草本,秆高达3m,具粗壮之根头与须根。叶鞘无毛;叶舌钝圆,先端微凹,具小纤毛:叶片线形,伪圆锥花序大型,长达1m;总状花序长17-25mm,佛焰苞长2-3.8cm,无毛;下方2对总苞状雄性小穗长10-15mm,无毛;两性小穗2-3个,长8-9mm,无芒或有长达6mm之直芒,基盘具棕色柔毛;第一颖革质,密生棕色柔毛,第2颖与第1颖同质同长,背部被棕色柔毛。花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长于山坡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各地。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肺;肝;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利尿消肿。主风寒感冒;风湿麻木;小便淋痛;水肿;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风寒感冒:蚂蚱草根一两,铁筷子五钱。煎水②治风湿麻木:蚂炸草根一两,石南藤五钱,白龙根三钱,泡酒服;又可擦患处。③治骨折:蚂蚱草嫩根一两,臭草一两。加米酒捣绒,炒热包患处。(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