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医由来 ——与中医相关的典故之六 坐堂本指官吏出庭命理案体处理事务,因坐于厅堂而得名。后源于东汉医圣张仲景公堂坐诊而引出另一涵义——在民间指中医师行医之处。 相传“建安三神医”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作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开始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处理完公务之后,于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求诊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就在办公的大堂上接诊病人,皆分文不取。 张仲景后弃官从医,广泛收集、整理、总结医方和自己的医得,写出了中国现存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临床医学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和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他的这种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世称 “坐堂”是指医生在药店应诊和善堂施诊。药店坐堂最早者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在汉口大码头鲍家巷口叶开泰药室坐堂行医的叶文机。百年后,1736年江西吴氏开设至德堂药店,1845年广东林姓开设保和堂药店,均设有坐堂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