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行病学。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的感染来源主要为携带病毒的家禽或野禽,也可以为携带病毒的猪等哺乳动物。人通过接触携带病毒的动物或暴露于被病毒污染的环境而受到感染。人群对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普遍缺乏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力。但由于流感病毒感染具有较明显的种属特定性,某些亚型的动物源性流感病毒仅可造成人群中的少数个体感染和发病。这些被感染者的易感性机理尚不清楚。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一般多为散发病例,偶见因共同暴露或“有限、非持续人际传播”所致的聚集性病例。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往往冬春季多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不同亚型病毒引起疾病的人群分布特点有所不同,如人感染 H5N1 禽流感病例以青年为主,人感染 H7N9、H5N6 和 H10N8 禽流感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人感染 H9N2 禽流感病例则以儿童居多。各种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中,除 H7N9 禽流感病例男性病例数高于女性外,其他亚型感染病例未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孕妇等人群是发生动物源性流感重症和死亡的高危人群。 研究表明,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毒的潜伏期比季节性流感稍长,其中人感染 H5N1 禽流感和 H7N9 禽流感的潜伏期约为 2~8 天。因为无法确定未来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潜伏期,为保证最大可能地发现新发感染病例,降低人际传播风险,本指南推荐按发病前 10 天进行感染来源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理。待调查获得疾病特征的明确认识后,再对最长潜伏期进行调整。人感染 H5N1 和 H7N9 禽流感的潜伏期,可参照相应的技术方案和指南文件执行。 (三)临床特征。 不同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所致疾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H7N7、H7N3 和 H7N2 亚型主要引起人结膜炎和结膜角膜炎。其他亚型主要引起人呼吸系统的疾病,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病例发病初期的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相似,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部分病例初期即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影像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部病变;轻症病例随后好转并痊愈,部分病例病情发展迅速,多在 5-7 天内出现重症肺炎,且多出现其他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人感染 H5N1、H7N9 和 H5N6禽流感病例以重症居多,病死率较高,而人感染 H9N2 禽流感病例轻症居多。人感染猪流感病毒变异株(H3N2v、H1N1v、H1N2v)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肌肉酸痛和头痛,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重症较少,偶有死亡。亦有感染者无临床症状出现。 三、发现与报告 (一)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 通过全国流感监测、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等监测系统,以及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或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时,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相关标本中检测到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但季节性流感病毒核酸阴性的,均应视为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疑似病例。 2.确诊病例。 从疑似病例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相关标本中分离出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或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是深度测序鉴定为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或双份血清动物源性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呈 4 倍及以上升高。 3.聚集性病例。 疑似聚集性病例是指连续 2 周内在一个场所(如家庭、工作单位、医疗机构)或一个社区内发现 1 例确诊病例,并同时发现1 例及以上出现相似症状的病例,且有证据提示病例间有接触传播或共同的环境暴露等流行病学关联。在上述情形中,如发现 2例及以上确诊病例的,则可判定为聚集性病例。 (二)病例发现。 目前,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主要发现机制和途径有:流感样病例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监测、发生动物源性流感疫情后启动的应急监测等。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服务或研究机构开展医学研究时,也有机会发现疑似动物源性流感病例。此外,特定人群中发生原因不明感染性疾病暴发时也有可能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生接诊流感样或肺炎等病例后,要有意识地询问病例是否有动物、农贸市场等暴露史。对于有相应临床表现并具备可疑流行病学史的病例(尤其是在曾经发生过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的地区),医疗机构应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并及时采集病例相关标本送至所在辖区疾控中心,由辖区疾控中心将标本送至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 48 小时内开展甲型流感病毒检测,并进行病毒分型。对于不能分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应参考《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在 48 小时内将标本逐级送至国家流感中心。 (三)病例报告。 各地在发现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含疑似病例)或聚集性病例(含疑似聚集性病例)时,应进行病例个案报告,并根据风险评估情况,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其中,人感染 H5N1和 H7N9 禽流感仍按照乙类传染病以及相应疾病的防控方案和指南等,进行病例个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1.病例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传染病报告系统中设立“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个案报告条目,以便于区别“其他传染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发现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含疑似病例)时,应当于 24 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在传染病疫情报告网页中,选择“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菜单进行填报,并在备注中注明病毒亚型,如“HxNy”(x 和 y 分别代表 HA 和 NA 抗原的型别)。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诊断后 24 小时内填写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辖区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独立医学实验室、检验检疫等机构在开展人类相关标本检测时,检测到动物源性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病毒,应在 24 小时内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且将标本送辖区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在经辖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对病例进行会诊后,明确诊断的病例应由辖区疾控中心在24 小时内行网络直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若发现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聚集性病例(包括疑似聚集性病例),疾控中心要核实疫情,并开展风险评估,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事件级别后,2 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根据事件进展,及时进行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调查信息上报。 发生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疫情后,辖区疾控中心应及时将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各省级疾控中心应定期汇总本省份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送至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开发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专用信息管理系统后,将另文提出信息报告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