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创伤性休克

2021-8-19 14:02|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651| 评论: 0

摘要: 创伤性休克是指因为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导致出血与体液渗出,使有效循环量锐减,激发疼痛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微循环衰竭、急性氧代谢障碍和内脏损害为特征的全身反应 ...
      创伤性休克是指因为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导致出血与体液渗出,使有效循环量锐减,激发疼痛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微循环衰竭、急性氧代谢障碍和内脏损害为特征的全身反应综合征。
 【病因病机】
      创伤性休克与大出血、体液渗出、剧烈疼痛、恐惧、组织坏死分解产物的吸收和创伤感染等一切导致机体神经、循环、内分泌等生理功能紊乱的因素有关。
      1.失血 创伤导致出血引起血流灌注不足。正常成人总血量为4500~5000mL。引起休克的失血量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失血的速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讲,一次突然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5%(约750mL)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代偿性地维持血压于正常范围,此时如能迅速有效地止血、输液或输血等,可防止休克的发生。如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25%(约1250mL)时,由于大量失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组织和器官出现氧代谢障碍,即发生轻度休克。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35%(约1750mL)时,即为中度休克;当失血量达到总血量的45%(约2250mL)时,为重度休克。
      2.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严重创伤和伴随发生的症状,如疼痛、恐惧、焦虑与寒冷等,都将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刺激,当这些刺激强烈而持续时,可扩散到皮层下中枢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末梢循环障碍而发生休克。末梢循环障碍还可致器官严重缺血缺氧,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引起器官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衰竭,使休克加重。同时内分泌改变,使血糖升高等。
      3.组织破坏 严重的挤压伤,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组织细胞坏死。当压力解除后,由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和通透性增高,可导致大量出血、血浆渗出和组织水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局部组织缺血;同时由于组织水肿,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细胞氧代谢障碍加重,加速了组织细胞坏死的进程。组织细胞坏死后,释放出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和钾、磷等物质,又可引起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紊乱。其中某些活性物质可破坏血管的通透性和舒缩功能,使血浆大量渗入组织间隙中,造成有效循环量进一步下降,导致休克的发生或加重休克的程度。
      4.细菌毒素作用 由于创伤继发严重感染,细菌产生大量的内、外毒素,这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均可引起中毒反应。并通过血管舒缩中枢或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周围血管,使周围血管阻力发生改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动脉压下降,导致中毒性休克产生。另外,毒素还可直接损害组织,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血浆的丢失,使创伤性休克的程度加重。
      休克病理过程可分为休克代偿期、休克失代偿期(代偿衰竭期)和休克晚期(严重期)三个阶段。如休克不能及时纠正,常可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现象,使微循环衰竭更加严重,预后亦差。
 【诊查要点】
      1.诊断要点
      (1)病史 创伤性休克都有明显和较严重的外伤史,如撞击、高处坠落、机器绞伤、重物打击、挤压和火器伤等。
      (2)症状体征 休克的临床表现与其严重程度有关。①意识与表情:轻度休克,患者表现为兴奋、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休克加重,患者表现由表情淡漠或意识模糊到神志不清与昏迷等。②皮肤:苍白,斑状阴影,四肢湿冷,口唇发绀,随着休克加重,皮肤可呈瘀紫色,表浅静脉枯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③脉搏:脉率为100~120次/分以上,当出现心力衰竭时,脉搏又变缓慢且微细欲绝。④血压:在休克代偿期,血压波动不大,随着休克加重,出现血压降低。血压开始降低时主要表现为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脉搏增快。而血压的变化要参照患者的基础血压而定,当血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的30%,脉压低于30mmHg时,要考虑休克的发生。⑤呼吸:休克患者常有呼吸困难和发绀。如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呼吸急促深快;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吸深而慢;发生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⑥尿量:是内脏血液灌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尿量减少是休克早期的征象。若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常提示肾脏血液灌注量不足,有休克存在。应留置尿管,连续观测尿量、比重、pH值、电解质和蛋白等,预测休克的程度和发展。⑦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是6~12厘米水柱,当出现休克与血容量不足时,中心静脉压可降低。若要正确判断血容量情况和休克的程度,临床上应将血压、脉压、脉搏和每小时尿量测定等数据结合来综合分析。
      (3)实验室检查 ①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测定:两项指标升高,常提示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②尿常规、比重和酸碱度测定:可反映肾脏功能情况,必要时可进一步做二氧化碳结合力及非蛋白氮的测定。③电解质测定:可发现钾钠及其他电解质丢失情况,由于细胞损伤累及胞膜,可出现高钾低钠血症。④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如三项全部异常则说明休克可能已进入DIC阶段。⑤血儿茶酚胺和乳酸浓度测定:休克时其浓度均可升高,指标越高,预后越不佳。⑥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至30mmHg时,组织进入无氧状态。另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静脉血气和pH值的测定与动脉血相对照,可表明组织对氧的利用情况。
      (4)心电图 休克时常因心肌缺氧而导致心律失常,严重缺氧时可出现局灶性心肌梗死,常表现为QRS波异常,ST段降低和T波倒置。
      2.辨证分型 创伤性休克归属于脱证范畴,临床上分为气脱、血脱、亡阴、亡阳四种类型。
      (1)气脱 创伤后突然神色颓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汗出肢冷,胸闷气憋,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虚细或结代无力。
      (2)血脱 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唇干,舌质淡白,脉细数无力或芤脉。
      (3)亡阴 烦躁,口渴唇燥,汗少而黏,呼吸气粗,舌质红干,脉虚细数无力。
      (4)亡阳 四肢厥冷,汗出如珠,呼吸微弱,舌质淡润,脉细欲绝。
 【治疗】
      创伤性休克救治原则是积极抢救生命与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补充血容量与调整机体生理功能,防治创伤及其并发症,纠正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1.一般治疗 平卧位,头略放低;注意安静,保暖防暑;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适当给氧。
      2.控制出血 导致创伤性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活动性大出血,故首要任务是进行有效地止血。唐容川云:“平人被伤出血,既无偏阴偏阳之病,故一味止血为要,止得一分血,则保得一分命,其止血亦不分阴阳。”
      3.处理创伤 伴开放性创伤的患者,经抗休克治疗情况稳定后,应尽快手术清创缝合,消灭创口,防治感染,争取一期愈合。如开放性创伤不处理,休克难以纠正,则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清创缝合。对于骨折与脱位等要进行复位和适当的内、外固定等,对危及生命的张力性或开放性气胸与连枷胸等应紧急处理。
      4.补充与恢复血容量 在止血的情况下补充与恢复血容量是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根本措施。
      (1)全血或红细胞混悬液 对创伤失血严重者,可改善贫血和组织缺氧。
      (2)血浆 提高有效循环量,维持胶体渗透压,如鲜血浆、干冻血浆、代血浆均可选用。
      (3)右旋糖酐 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中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70000)输入后12小时体内尚存40%,为较理想的血浆增量剂。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20000~40000)排泄较快,4~6小时内就失去增量作用,它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管内阻力而改善循环,还能吸附于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防止凝集。
      (4)葡萄糖和晶体液 葡萄糖能供给热量,但不能单独大量使用,在紧急情况下,可先用50%的葡萄糖60~100mL静脉注射,以暂时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提高血压。晶体溶液供给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或乳酸钠均可选用。
      5.血管收缩剂与舒张剂的应用 为解除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灌注与缺氧状况,使休克好转,可在补足血容量情况下应用血管扩张剂,如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若血容量已补足,血管扩张剂已用过,血压仍低,或无大血管出血,为使重要器官的低血流量状态不要拖延过久,可暂时使用血管收缩剂,升高血压,如去甲肾上腺素、甲氧明、间羟胺等。
      6.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 由于休克引起的组织缺氧必然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而酸中毒可加重休克和阻碍其他治疗,故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是治疗休克的主要方法之一。纠正酸中毒及高钾血症应根据化验检查结果,适量应用碱性缓冲液及保钠排钾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7.防治并发症 心、脑、肺、肾等器官功能的衰竭和继发感染常常是休克的并发症,故在治疗创伤性休克时,应及早考虑到上述并发症的防治。
      8.中医疗法
      (1)中药辨证施治 气脱宜补气固脱,急用独参汤;血脱宜补血益气固脱,用当归补血汤加减;亡阴宜益气养阴,用生脉饮加减;亡阳宜温阳固脱,用四逆汤和参附汤加减。
      (2)针灸 针灸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回阳固脱,调整阴阳。常选用涌泉、足三里、血海、人中为主穴,内关、太冲、百会为配穴,昏迷则加十宣穴,呼吸困难则加素髎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