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骨折这一病名出自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医骨伤科在骨折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病因病机】 1.外因 (1)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枪伤、炸伤及撞击伤等。这类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两骨骨折部位多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因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高。 (2)间接暴力 骨折发生在远离于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多在骨质薄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两骨骨折的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如为开放性骨折,则多因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 (3)筋肉牵拉力 由于筋肉急骤地收缩和牵拉可发生骨折,如跌倒时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可导致髌骨骨折。 (4)累积性力 骨骼长期反复受到震动或形变,外力的积累,可造成骨折。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2、3跖骨及腓骨干下1/3骨折为多见。这种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2.内因 (1)年龄和健康状况 年轻体健,筋骨坚韧,不易受损;年老体弱,平时缺少运动锻炼或长期废用者,其骨质脆弱、疏松,遭受外力作用容易引起骨折。 (2)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 幼儿骨膜较厚,胶质较多易发生青枝骨折;18岁以下青少年,骨骺未闭合易发生骨骺分离;老年人骨质疏松、骨的脆性增大,最易发生骨折。又如肱骨下端扁而宽,前面有冠状窝和后面有鹰嘴窝,中间仅一层较薄的骨片,这一部位就容易发生骨折。在骨质的疏松部位和致密部位交接处(如肱骨外科颈、桡骨远端等),或脊柱的活动段与静止段交接处(如脊柱胸腰段等)也易发生骨折。 (3)骨骼病变 如先天性脆骨病、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骨感染和骨肿瘤等常为导致骨折的内在因素。 外力作用于人体,可由于年龄、健康状况、解剖部位、骨结构、骨骼是否原有病变等内在因素的差异,而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损伤。不同的致伤暴力又可有相同的受伤机理。例如,屈曲型脊椎压缩性骨折可因从高处坠下,足跟着地而引起,亦可因建筑物倒塌,重物自头压下而发生,但两者都要具备同一内在因素:脊柱处于屈曲位。因此,致伤外力是外因,而骨折则是外因和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3.骨折移位 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一方面与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及搬运情况等外在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肢体远侧端的重量、肌肉附着点及其收缩牵拉力等内在因素有关。 骨折移位方式有下列5种,临床上常合并存在。 (1)成角移位 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图6-1①)。 (2)侧方移位 两骨折端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图6-1②)。 (3)缩短移位 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图6-1③)。 (4)分离移位 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图6-1④)。 (5)旋转移位 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图6-1⑤)。 ①成角移位;②侧方移位;③缩短移位;④分离移位;⑤旋转移位 【分类】 对骨折进行分类,是决定治疗方法、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环节。骨折分类的方法甚多,兹将主要的分类方法介绍如下: 1.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 可分为: (1)闭合骨折 骨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者。 (2)开放骨折 有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者。 2.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 可分为: (1)单纯骨折 无并发神经、重要血管、肌腱或脏器损伤者。 (2)复杂骨折 并发神经、重要血管、肌腱或脏器损伤者。 (3)不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者。此类骨折多无移位。 (4)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全部中断者。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此类骨折断端多有移位。 3.根据骨折线的形态 可分为: (1)横断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图6-2①)。 (2)斜形骨折 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斜交成锐角(图6-2②)。 (3)螺旋形骨折 骨折线呈螺旋形(图6-2③)。 (4)粉碎骨折 骨碎裂成三块以上,称粉碎骨折(图6-2④)。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型或“Y”型骨折。 (5)青枝骨折 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图6-2⑤)。 (6)嵌插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密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图6-2⑥)。 (7)裂缝骨折 或称骨裂,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形似瓷器上的裂纹,常见于颅骨、肩胛骨等处。 (8)骨骺分离 发生在骨骺板部位,使骨骺与骨干分离,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故骨骺分离亦属骨折的一种(图6-2⑦)。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9)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多见于椎体(骨)及跟骨等部位(图6-2⑧)。 ①横断骨折;②斜形骨折;③螺旋形骨折;④粉碎骨折;⑤青枝骨折;⑥嵌插骨折;⑦骨骺分离;⑧压缩骨折 4.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 可分为: (1)稳定骨折 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形骨折等。 (2)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 可分为: (1)新鲜骨折 伤后2~3周以内就诊者。 (2)陈旧骨折 伤后2~3周以后就诊者。 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 可分为: (1)外伤骨折 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纯属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者。 (2)病理骨折 骨质原已有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经轻微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者。 【诊查要点】 在骨折辨证诊断过程中,既要查看表浅伤,又要注意是否骨折;避免只查看一处伤,不注意多处伤;切忌只注意骨折局部,不顾全身伤情;防止只顾检查,不顾患者痛苦和增加损伤。通过询问受伤经过,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常规X线摄片检查,以及综合分析所得资料,即可得出正确诊断。 1.受伤史 应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和形式(高处跌下、车撞、打击、机器绞轧等),及其作用的部位,打击物的性质、形状,受伤现场情况,受伤姿势状态等,充分地估计伤情。 2.临床表现 (1)全身情况 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由于瘀血停聚,积瘀化热,常有发热,体温一般不高于38.5℃,5~7天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兼有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等症状,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如合并外伤性休克和内脏损伤,还有相应的表现。 (2)局部情况 1)一般症状 ①疼痛和压痛: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故骨折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直接压痛和间接压痛(纵轴叩击痛和骨盆、胸廓挤压痛等)。 ②肿胀和瘀斑: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若骨折处出血较多,伤血离经,通过撕裂的肌膜及深筋膜,溢于皮下,即成瘀斑,严重肿胀时还可出现水疱、血疱。 ③活动功能障碍:由于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柱作用,及剧烈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所致。一般来说,不完全骨折、嵌插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完全骨折、有移位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重。 2)骨折特征 ①畸形: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而使断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 ②骨擦音:由于骨折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而感觉到。 ③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如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假关节活动。 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征,这三种特征只要其中一种出现,即可初步诊断为骨折。但在检查时不应主动寻找骨擦音或异常活动,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局部损伤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若骨折端移位明显而无骨擦音,则骨折断端间可能有软组织嵌入。 3.X线检查 诊断骨折,应常规X线摄片检查确诊,并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骨折端形状等情况。 有些无移位的腕舟状骨、股骨颈骨折早期,或肋软骨骨折,X线片不容易发现。当X线片与临床其他诊断有矛盾,尤其是临床上有肯定体征,而X线片显示阴性时,必须以临床诊断为主,或是进一步做CT或MRI检查予以证实,或是加摄健侧X线片对比,确定是否有骨折。若仍不能排除骨折,应定期随诊,再行摄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加以证实或排除。 临床检查应与X线等影像学检查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使诊断更为确切可靠。在急救现场,缺乏X线设备时,主要依靠临床检查来诊断和处理骨折。 【骨折的并发症】 机体遭受暴力后,除发生骨折外,还可能合并各种局部或全身的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可于短时间内影响生命,必须紧急处理;有的需要与骨折同时治疗;有的则需待骨折愈合后处理。因此,必须做周密的全身检查,确定有无并发症,然后决定处理方法。 1.早期并发症 (1)创伤性休克 多见于遭受严重损伤的病人,病情复杂,发展迅速,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2)感染 开放性骨折如不及时清创或清创不彻底,有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厌氧性感染的可能。 (3)内脏损伤 ①肺损伤:肋骨骨折可合并肺实质损伤或肋间血管破裂,引起血胸或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血气胸。②肝、脾破裂:暴力打击胸壁下段时,除可造成肋骨骨折外,还可发生肝或脾破裂,特别在有脾大时更易破裂,形成严重内出血和休克。③膀胱、尿道、直肠损伤:耻骨和坐骨支同时断裂时,容易导致后尿道损伤,若此时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则可被移位的骨折端刺破,这种膀胱损伤多为腹膜外损伤。骶尾骨骨折还可并发直肠损伤。 (4)重要血管损伤 多见于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和移位较大的闭合性骨折。如肱骨髁上骨折伤及肱动、静脉(图6-3),股骨髁上骨折伤及腘动、静脉,胫骨上段骨折伤及胫前或胫后动、静脉。动脉损伤可有下列几种情况:①开放性骨折合并动脉破裂则鲜血从伤口喷射流出。②由于骨折压迫或刺伤可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不畅或完全不通,导致血栓形成。③动脉被骨折端刺破,形成局部血肿,后期可形成假性动脉瘤,若动、静脉同时被刺破,可形成动、静脉瘘。重要动脉损伤后,肢体远侧疼痛、麻木、冰冷、苍白或发绀、脉搏减弱或消失。 (5)缺血性肌挛缩 这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段骨折。上、下肢的重要动脉损伤后,血液供应不足或因包扎过紧超过一定时限,前臂或小腿的肌群因缺血而坏死。由于神经麻痹,以及肌肉坏死经过机化后形成瘢痕组织,肢体逐渐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可造成严重的残废(图6-4)。 (6)脊髓损伤 多发生在颈段和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时(图6-5),造成损伤平面以下截瘫。 (7)周围神经损伤 早期可因骨折时神经受牵拉、压迫、挫伤或刺激所致。后期可因外固定压迫、骨痂包裹或肢体畸形牵拉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肢体范围即可发生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后期出现神经营养障碍(图6-6~图6-9)。 ①爪形手;②第4、5指屈伸不全;③第2、3、4、5指间不能外展和内收;④第2、3、4、5指间不能夹紧纸片;⑤感觉障碍区 (8)脂肪栓塞 是少见而严重的骨折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复杂损伤增多而发病率有所增加。成人骨干骨折,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脂肪侵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塞堵塞血管,可以引起肺、脑等重要脏器或组织的缺血,因而危及生命。 2.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下肢和脊柱骨折,须长期卧床,致肺功能减弱,痰涎积聚,咳出困难,引起呼吸系统感染。老人常因此而危及生命,故患者在卧床期间应多做深呼吸,或主动按胸咳嗽帮助排痰,注意练功活动。 (2)压疮 严重损伤昏迷或脊柱骨折并发截瘫者,某些骨突部(如骶尾、后枕和足跟等处)受压,而致局部循环障碍,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经久不愈。故应加强护理,早作预防。对压疮好发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给予定时翻身、按摩,或在局部加棉垫、毡垫或空气垫圈等,以减少压迫。 (3)尿路感染及结石 骨折长期卧床或合并截瘫者,长期留置导尿管,若处理不当,可引起逆行性尿路感染,发生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故要在无菌条件下,定期换导尿管和冲洗膀胱,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小便通畅。 (4)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后,因损伤严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复施行粗暴的整复手法和被动活动,致使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再钙化、骨化。在X线片上可能见到骨化阴影。临床上以肘关节损伤多见,常可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5)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可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6)关节僵硬 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可引起关节骨性僵硬。长期外固定可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和肌腱挛缩,而致关节活动障碍。因此,对关节内骨折并有积血者,应尽量抽净。固定的范围和时间要恰当,并早期进行关节的练功活动。 (7)缺血性骨坏死 骨折段的血供障碍可发生缺血性骨坏死。以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手舟骨腰部骨折并发近侧段坏死为多见。 (8)迟发性畸形 少年儿童骨骺损伤,可影响该骨关节生长发育,日后逐渐(常需若干年)出现肢体畸形。肱骨外髁骨折可出现肘外翻,因尺神经受牵拉而出现爪形手畸形。 在治疗骨折时,对这些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已经出现则应及时诊断和妥善治疗,这样,大多数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或治愈的。 【骨折的愈合过程】 1.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的过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整个过程是持续的和渐进的,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 (1)血肿机化期 骨折后,因骨折本身及邻近软组织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肿,血肿于伤后6~8小时即开始凝结成血块,局部坏死组织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骨折断端因血液循环中断,逐渐发生坏死,约有数毫米长。随着纤维蛋白的渗出,毛细血管的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的侵入,血肿逐渐机化,形成肉芽组织,并进而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在一起,这就叫纤维连接,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同时,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在伤后不久即活跃增生,1周后即开始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并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增厚。骨内膜亦发生同样改变,只是为时稍晚(图6-10)。这一时期若发现骨折对线对位不良,尚可再次用手法整复、调整外固定或牵引方向加以矫正,内服活血化瘀药物,以加强骨折断端局部血液循环,并清除血凝块及代谢中的分解产物。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着新骨的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图6-11①)。骨折断端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亦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成骨,而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图6-11②)。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逐渐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需4~8周。此时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化骨与软骨内成骨在其相邻处互相交叉,但前者远比后者为快,故应防止在骨折处形成较大的血肿,以减少软骨内成骨的范围,加速骨折愈合。骨性骨痂主要是经膜内化骨形成,并以骨外膜为主。因此,骨外膜在骨痂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任何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如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周围有连续性骨痂,则可解除外固定,加强患肢的活动锻炼。但此时若发现骨折复位不良,则手法整复已相当困难,调整外固定亦难以改善骨折位置。 (3)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断端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代替过程,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这一过程一般约需8~ 12周。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并且骨髓腔重新沟通,恢复骨的正常结构(图6-12),最终骨折的痕迹从组织学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 ①外骨痂、内骨痂、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形成后立体剖面示意图;②骨痂改造塑形已完成 近年来研究表明,多种骨生长因子与骨折愈合有关,它们共同作用可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调节局部成骨。如胰岛素生长因子Ⅰ、Ⅱ(IGF-Ⅰ、IGF-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在炎性阶段可进一步刺激间充质细胞聚集、增殖及血管形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有较强的跨种诱导成骨活性(即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或骨,其作用无种属特异性)和骨损伤修复作用。某些骨生长因子的缺乏,将影响骨折愈合。 2.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 掌握骨折的临床愈合和骨性愈合的标准,才有利于确定外固定的时间、练功计划和辨证用药。 (1)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②、④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②X线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3.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认识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以便利用对愈合有利的因素和避免对愈合不利的因素。 (1)全身因素 ①年龄:骨折愈合速度与年龄关系密切。小儿的组织再生和塑形能力强,骨折愈合速度较快,如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小儿仅需要1个月,成人往往需要3个月左右,老年人则更慢。 ②健康情况:身体总是动员体内一切力量促进骨折愈合的。身体强壮,气血旺盛,对骨折愈合有利;反之,慢性消耗性疾病,气血虚弱,如糖尿病、重度营养不良、钙代谢障碍、骨软化症、恶性肿瘤或骨折后有严重并发症者,则骨折愈合迟缓。 (2)局部因素 ①断面的接触:断面接触大则愈合较易,断面接触小则愈合较难,故整复后对位良好者愈合快,对位不良者愈合慢,螺旋形、斜形骨折往往也较横断骨折愈合快。若有肌肉、肌腱、筋膜等软组织嵌入骨折断端间,或因过度牵引而使断端分离,则妨碍了骨折断面的接触,愈合就更困难。 ②断端的血供:组织的再生,需要足够的血液供给,血供良好的松质骨部骨折愈合较快,而血供不良的部位骨折则愈合速度缓慢,甚至发生延迟连接、不连接或缺血性骨坏死。例如,胫骨干下1/3的血供主要依靠由上1/3进入髓腔的营养血管,故下1/3骨折后,远端血供较差,愈合迟缓。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和圆韧带的血管,故头下部骨折后,血供较差,就有缺血性骨坏死的可能。手舟骨的营养血管由掌侧结节处和背侧中央部进入,腰部骨折后,近段的血供就较差,愈合迟缓(图6-13)。一骨有数段骨折愈合速度也较慢。 ③损伤的程度:有大块骨缺损的骨折或软组织损伤严重、断端形成巨大血肿者,骨折的愈合速度就较慢。骨痂的形成,主要来自外骨膜和内骨膜,故骨膜的完整性对骨折愈合有较大的影响,骨膜损伤严重者,愈合也较困难。 ④感染的影响:感染引起局部长期充血、组织破坏、脓液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不利于骨折的修复,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率大为增高。 ⑤固定和运动:固定可以维持骨折端整复后的位置,防止软组织再受伤和血肿再扩大,保证修复顺利进行。但固定太过使局部血运不佳,骨代谢减退,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对愈合不利。如果能在保证骨折不再移位的条件下,进行上下关节功能锻炼,从而使患肢肌肉有一定的生理舒缩活动,局部循环畅通,则骨折可以加速愈合。 成人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须根据临床愈合的标准而决定,表6-1仅供夹缚固定时参考。 【治疗】 治疗骨折时,必须在继承中医丰富的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如生物力学和放射学等)的成就,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辨证地处理好骨折治疗中的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内外用药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骨折复位不增加局部组织损伤,固定骨折而不妨碍肢体活动,因而可以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齐头并进,并可使患者痛苦少、骨折愈合快。 1.复位 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在全身情况许可下,复位越早越好。复位的方法有两类,即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又可分为手法复位和持续牵引。持续牵引既有复位作用,又有固定作用。 (1)手法复位 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手法复位。绝大多数骨折都可用手法复位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法复位的要求是及时、稳妥、准确、轻巧而不增加损伤,力争一次手法整复成功。 1)复位标准 ①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解剖复位可使骨折端稳定,便于早期练功,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对所有骨折都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 ②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对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应力争达到功能复位。为了追求解剖复位,滥用粗暴方法反复多次手法复位,或轻率采用切开复位,会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可引起并发症。功能复位的要求按患者的年龄、职业和骨折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治疗老年人骨折,首要任务是保存其生命,对骨折复位要求较低。然而,对于年轻的舞蹈演员、体育运动员,骨折的功能复位则要求很高,骨折复位不良则影响其功能。关节内骨折,对位要求也较高。 功能复位的标准是:A.对线: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若关节活动与原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塑形期有一定的矫正和适应,但长骨干骨折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成角移位若肢体关节活动方向不能保持一致,日后不能矫正和适应,则必须完全复位。例如,膝关节与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应保持一致,否则关节内、外两侧在负重时所受压力不均,日后可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及关节畸形。上肢骨折在不同部位,要求亦不同,肱骨干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若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B.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C.长度: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2)复位前准备 ①麻醉:骨折复位应采用麻醉止痛,便于复位操作。麻醉特别是全麻前,对全身情况应有足够估计。局部麻醉是较安全实用的麻醉方法,常用于新鲜闭合性骨折的复位。局部麻醉时,无菌操作必须严格,以防骨折部感染。在骨折局部皮肤上先做少量皮内注射,将注射针逐步刺入深处,当注射针进入骨折部的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的陈旧血液,然后缓慢注入麻醉剂。四肢骨折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5~10mL。麻醉剂注入血肿后,即可均匀地分布于骨折部(图6-14)。通常在注射后10分钟,即可产生麻醉作用。对简单骨折,完全有把握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满意复位者,也可以不用麻醉。 ②摸诊:在麻醉显效后、使用手法复位前,要根据肢体畸形和X线片的图像,先用手触摸其骨折部,手法宜先轻后重,从上到下,从近端到远端,了解骨折移位情况,以便进行复位。 3)复位基本手法:四肢各部分都有彼此拮抗的肌肉及肌群。在复位时,应先将患肢所有关节放在肌肉松弛的位置,以利于复位。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于复位时移动远断端(子骨)去凑合近断端(母骨)为顺,反之为逆,逆则难以达到复位的目的。常用基本复位手法有: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等。 复位后需检查和观察肢体外形,触摸骨折处的轮廓,与健肢对比,并测量患肢的长度,即可了解大概情况,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可进一步肯定复位的效果。不宜在X线透视下反复做手法复位,因日久可对术者造成损害。 (2)切开复位 手术切开骨折部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 2.固定 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一种重要手段,复位后,固定起到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已复位的骨折必须持续地固定在良好的位置,防止再移位,直至骨折愈合为止。目前常用的固定方法分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类。外固定有夹板、石膏绷带和持续牵引和外固定架等;内固定如钢板、螺丝钉、髓内钉、钢丝、克氏针及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等。 3.练功 练功活动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经固定后,必须尽早进行练功活动,使伤肢及全身在解除疼痛的情况下,做全面的主动活动,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发生筋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练功活动必须根据骨折部位、类型、稳定程度,选择适当的姿势,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练功动作要协调,循序渐进,逐步加大活动量,从复位、固定后即开始锻炼,并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 (1)骨折早期 伤后1~2周内,患肢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再发生移位,筋骨正处于修复阶段。此期练功的目的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或轻微活动。例如前臂骨折时,可做抓空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做肌肉舒缩活动,而腕、肘关节不活动。下肢骨折时可做股四头肌舒缩及踝部伸屈活动等。健肢及身体其他各部关节也应进行练功活动,卧床患者须加强深呼吸练习并结合自我按摩等。练功时以健肢带动患肢,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幅度由小到大,以患处不痛为原则,切忌任何粗暴的被动活动。 (2)骨折中期 2周以后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瘀未尽去,新骨始生,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练功的目的是加强去瘀生新、和营续骨的能力,防止局部筋肉萎缩、关节僵硬及全身的并发症。练功活动的形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并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股骨干骨折,在夹板固定及持续牵引的情况下,可进行撑臂抬臀、举屈蹬腿、伸屈髋膝等活动;胸腰椎骨折做飞燕点水、五点支撑等活动。 (3)骨折后期 骨折已临床愈合,夹缚固定已解除,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期练功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和肌力,使筋骨强劲、关节滑利。练功的方法常取坐位或立位,以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为重点,如上肢着重各种动作的练习,下肢着重于行走负重训练。在练功期间可同时进行热熨、熏洗等。部分患者功能恢复有困难时,或已有关节僵硬者可配合按摩推拿手法,以协助达到舒筋活络之目的。 4.药物 内服与外用药物是治疗骨折的两个重要方法。古代骨伤科医家积累了不少秘方、验方,都各有特长,但总是以“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瘀去、新生、骨合”作为理论指导的。内服和外用药物,对纠正因损伤而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促进骨折的愈合均有良好作用。 (1)内服药 ①初期: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故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可选用桃红四物汤、活血止痛汤、复元活血汤、八厘散、肢伤一方等,如有伤口者多吞服玉真散。 如损伤较重,瘀血较多,应防其瘀血流注脏腑而出现昏沉不醒等症,则可用大成汤通利之。 ②中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故治宜接骨续筋为主,可选用新伤续断汤、和营止痛汤、续骨活血汤、肢伤二方等,接骨药有自然铜、血竭、土鳖虫、骨碎补、续断等。 ③后期:一般已有骨痂生长,治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可选用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和续断紫金丹等。 骨折后期,尚应适当注意补益脾胃,可用健脾养胃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2)外用药 ①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的药膏为主,如消瘀止痛药膏、双柏散、定痛膏、紫荆皮散。红肿热痛时可外敷清营退肿膏。 ②中期:以接骨续筋类药膏为主,如接骨续筋药膏、外敷接骨散、驳骨散、碎骨丹等。 ③后期:骨折已接续,可用舒筋活络类膏药外贴,如万应宝珍膏、损伤风湿膏、坚骨壮筋膏、金不换膏、跌打膏等。 骨折后期,关节附近的骨折,为防止关节强直、筋脉拘挛,可外用熏洗、熨药及伤药水揉擦,配合练功活动,达到活血散瘀、舒筋活络、迅速恢复功能的目的。一般常用的熏洗及熨药方有海桐皮汤、骨科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舒筋活血洗方、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等,常用的伤药水有伤筋药水、正骨水、活血酒等。 5.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处理原则 (1)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只要在整复后,给予有效的固定、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密切观察或做X线复查,发现骨折断端再移位及时给予矫正,骨折畸形愈合是可以防止发生的。若骨折后仅2~3个月,因骨痂尚未坚硬,可在麻醉下,用手法折骨,再行整复,给予正确的局部固定,使骨折在良好的位置中愈合。但邻近关节与小儿骨骺附近的畸形愈合,不宜做手法折骨,以免损伤关节周围韧带和骨骺。畸形愈合如较坚固,手法折骨不能进行时,可手术切开,将骨折处凿断,并清除妨碍复位的骨痂,做新鲜骨折处理矫正畸形,选用适当的内、外固定。对肢体功能无影响的轻度畸形,则不必行手术矫正。 (2)骨折迟缓愈合 骨折经处理后,愈合速度缓慢,已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较多,骨折端尚未连接,且患处仍有疼痛、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现象,X线片上显示骨折端所产生的骨痂较少,骨折线不消失,骨折断端无硬化现象,而有轻度脱钙,但骨痂仍有继续生长的能力,只要找出发生的原因,做针对性的治疗,骨折还是可以连接起来的,称骨折迟缓愈合。因固定不恰当引起者,常见于股骨颈囊内骨折后,骨折断端往往存在剪力和旋转力,一般的外固定,尚不能控制这两种伤力,比较理想的治疗是应用螺纹钉内固定或钢针闭合内固定。舟状骨骨折,常存在剪式伤力,而局部血液供应也较差,应作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的固定。感染引起者,只要保持伤口的引流通畅和良好的制动,经过有效抗生素的应用,还是可以愈合的。如果感染伤口中,有死骨形成或其他异物存留,应给予清除。过度牵引引起者,应立即减轻重量,使骨折断端回缩,鼓励患者进行肌肉舒缩活动。如骨折断端牵开的距离较大,骨折愈合十分困难者,可考虑植骨手术治疗。 (3)骨折不愈合 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称骨折不愈合。临床上常由于骨折端夹有较多的软组织,或开放性骨折清创中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多次的手术整复破坏了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对造成骨折迟缓愈合的因素没有及时去除,发展下去也可造成骨折不愈合。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植骨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