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豆根《中药大辞典》:乌豆根拼音Wū Dòu Gēn 别名山豆根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西南槐树的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灌木,高1~2米。小枝密被棕色短软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7枚,主轴密被棕色毛;小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下部小叶较小,长1.5~4厘米,顶端小叶较大,长4~6厘米,先端渐尖,有时钝圆,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上面初被浅锈色短毛,后变无毛,下面被浅锈色毛。总状花序腋外生,常与叶近于对生;萼钟状,5浅缺刻,外被浅锈色短柔毛;花冠蝶形,淡黄色,旗瓣狭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雄蕊10,花丝基部均有毛;子房有毛,柱头头状。荚果长2~5厘米。种子1~3。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山坡林下、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分布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味性凉,味苦涩。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治痨伤,水泻。 复方①治痨伤:乌豆根一两。泡酒服。 ②治水泻:乌豆根五分。磨水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乌豆根拼音Wū Dòu Gēn 英文名Root of Maire Sophora 别名山豆根、矮砣砣、打锣不响、野松皮、矮槐、野建芪、糙皮黄根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西南苦参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 prazeri Prain var .mairei (Pamp.)[S.mairei Pamp.]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 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西南苦参 灌木,高1-2m。小枝细弱,被棕色短软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1-7枚,长圆形或椭圆形,被柔毛,先端急尖至微缺或具短渐尖,近革质;托叶钻形,宿存。总状花序腋外生,常与叶近于对生,长7-14cm;萼钟状,5浅裂,密生棕色平贴绢毛;花冠蝶形,黄棕色或灰黄色,旗瓣具宽爪,翼有耳,龙骨瓣稍短于旗瓣,具耳。荚果长2-5cm,具圆锥状的喙和果颈,密生棕色柔毛。具1-3颗种子。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河谷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 资源分布:分布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味苦;涩;凉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利湿止泻;散瘀止痛。主水泻;风湿腰腿痛;劳伤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或磨水。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