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鹩哥舌拼音Liáo Gē Shé 别名鹩哥利(《陆川本草》),鸟舌草(《广西中药志》)。 出处《陆川本草》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松叶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纤弱草本,长15~30厘米。茎四角形,有分枝,下部被微毛。叶对生,无柄;叶片狭线形,长1~4厘米,宽1~2毫米,上面深绿色或带紫色,被毛,下面绿色;托叶2枚,长约4毫米,顶端具刺毛。花3~10朵聚生于叶腋及枝梢,间或单生,无柄;萼齿4,椭圆状三角形,边缘有睫毛;花冠白色或稍染紫红色,长约4毫米,裂片4,矩圆形;雄蕊4;雌蕊柱头2裂,上部被粉块状小毛。蒴果卵形,长约3毫米,被粗毛。花期秋冬。果期秋冬至翌春。 生境分部生于路旁、草地。分布我国南部。 化学成分全草含β-谷甾醇以及熊果酸等三萜类化合物。 性味①《陆川本草》:"辛,温。" ②《广西中药志》:"味淡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陆川本草》:"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疮痈,蛇伤。" ②《广西中药志》:"清热,祛积,止血,消肿。治小儿疳积、潮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者1~1.5两)。外用:捣敷。 备注本品在福建地区有作白花蛇舌草使用。参见"白花蛇舌草"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鹩哥舌拼音Liáo Gē Shé 英文名all-grass of Pineleaf hedyotis 别名鹩哥利,鸟舌草、了哥舌、利尖草、白花蛇舌草 出处出自《陆川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松叶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dyotis pinifolia Wall.[ Oldenlan-dia pinifolia(Wall.) K. Schum.]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松叶耳草,一年生纤弱草本,长15-25cm。茎披散,多分枝,锐四棱柱形,下被微毛。叶丛竹或轮生,少对生;无叶柄;托叶短鞘状,先端理解成数条刚毛;叶片线形,长1-4cm,宽1-2mm,先端急尖,两面粗糙,上面深绿色或带紫色,下面绿色仅具1条中脉。团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3-10朵;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花梗长0.8-1mm;花4数;萼简倒圆锥形,长1-1.5mm,裂片钻尖,具睫毛;花冠白色或稍带紫红色,简状,长约8.5mm,裂片长圆形,长约4mm;雄蕊着生于花冠简喉部;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2-2.5mm,直径1.5-2mm,被粗毛,仅先端开裂;种子有棱。花期秋冬,果期秋冬至翌春。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丘陵、旷地或海滩沙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 茎黑褐色,多分枝,具锐四棱。叶轮生,叶片极狭,状如松针,长12-25mm,急尖,粗糙;托叶合生成短鞘,顶部裂成数条刚毛;无柄。团伞花序有花3-10朵,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花4数,萼简倒圆锥形,被毛,花冠简状,长约8.5mm,理解片矩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简喉部。蒴果近卵形,被毛,顶部开裂,有宿萼。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全草含β-谷甾醇(β-Sitosteol)以及熊果酸(Ursolic acid)等三萜类化含物。 性味淡甘;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消积;除胀;散瘀;解毒。主小儿疳积;潮热;疮疖痈疽;跌打肿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3-6g,鲜品30-4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 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疮痈,蛇伤。 2.《广西中药志》:清热,祛积,止血,消肿。治小儿疳积、潮热。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