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附]奶麻

2019-11-19 14:59| 发布者: 张扬| 查看: 709| 评论: 0|来自: 中医儿科学

摘要: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西医学亦 ...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地区称为痧、痧疹。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预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麻疹在古代届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麻疹减毒疫苗预防接种,使本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地控制了大流行。近年来,临床上非典型麻疹病例增多,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麻疹逆证少见,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成人中未作过预防接种及未患过本病者的发病临床时有所见,值得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

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如麻毒内归,或它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临床诊断]

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4.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疾病早期患儿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麻疹在发病过程中,主要需判断证候的顺逆,以利掌握证情及预后。

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疹点均在三天内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二、治疗原则

在治疗上,因麻为阳毒,以透为顺,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因为本病病原是麻毒时邪,治疗目的在于驱邪透达于外,故在麻毒未曾尽泄之前总以透疹为要。

透疹宜取清凉,辛凉透邪解热,不可过用苦寒之品,以免伤正而外邪内陷。还要按其不同阶段辨证论治,一般初热期以透表为主,见形期以凉解为主,收没期以养阴为主,同时注意透发防耗伤津液,清解勿过于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若是已成逆证,治在祛邪安正。麻毒闭肺者,宜宣肺化痰解毒;热毒攻喉者,宜利咽下—痰解毒;邪陷心肝者,宜平肝熄风开窍;出现心阳虚衰之险证时,当急予温阳扶正固脱。

三、分证论治

(一)顺证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倦怠思睡,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粘膜红赤,贴近臼齿处见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周围红晕,由少渐多。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肺卫,肺失清宜。麻毒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邪郁于表,肺气不宜,故发热咳嗽,恶寒怕风,鼻塞流涕。热毒初盛,上熏苗窍,故两眼红赤,泪水汪汪,口内发出麻疹粘膜斑。麻为阳毒,症以热象为主,故小便短赤,苔黄脉数。毒兴于脾,运化失职,故倦怠思睡,大便稀溏。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宜毒发表汤加减。常用药: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葛根解肌透疹并生津,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

咽痛蛾肿者,加射干、马勃清利咽喉;壮热阴伤,加生地、玄参、石斛养阴清热;烦闹、尿黄赤短少者,加竹叶、木通清热利尿;风寒外束,腠理开合失司,影响透疹者,加麻黄、细辛辛温透表。

2.邪入肺胃(见形期)

证候:发热持续,起伏如潮,阵阵微汗,谓之“潮热”,每潮一次,疹随外出。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见疹点即为出齐。疹点初起细小而稀少,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稍觉凸起,触之碍手。伴口渴引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分析:邪入肺胃,热毒炽盛。麻为阳邪,犯肺人胃,正气起而抗争,邪正交争则热,麻毒外透则疹出,故随潮热而分批出疹,所谓“潮热和平方为福,证逢不热非大吉”。此期热势最高,起伏如潮,每潮一次,疹随外出。肺胃气分热盛,故咳嗽加剧,口渴引饮,烦躁或.嗜睡,目赤眵多,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凉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清解透表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清凉解毒,西河柳、葛根、蝉蜕、牛蒡子发表透疹,升麻清胃解毒透疹。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丹皮、紫草清热凉血;热炽口干者,加生地、玄参生津清热;咳嗽盛者,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壮热、面赤、烦躁者,加山栀、黄连、石膏清热泻火;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凉血止血。’

3.阴津耗伤(收没期)

证候: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咳嗽渐减,声音稍哑,疹点依次渐回,皮肤呈糠麸状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胃纳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少津,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分析:阴津耗伤,余热未净。麻毒已透,故疹点依次回没;发热渐退、胃纳转佳,精神好转,均为邪退正复的表现;肺阴亏损,故咳嗽声哑;热退阴津耗损,故皮肤脱屑,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低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纳谷不香,加谷芽、麦芽,以养胃健脾;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二)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邪毒内侵,郁闭于肺。麻毒之邪炽盛,或它邪随之侵袭,闭郁于肺,故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麻毒火邪,炼液生痰,阻于肺络,故喉间痰鸣;肺气阻遏,气滞血瘀,血流不畅,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绀;邪热内盛,故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协助麻黄以止咳平喘,甘草与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

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肺化痰;咳嗽气促者,加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口唇紫绀者,加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痰黄热盛者,加黄芩、鱼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起刺者,可加黄连、大黄、山栀,苦寒直降里热,泻火通腑,急下存阴。

2.邪毒攻喉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热毒上攻,痰阻咽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循经上攻咽喉,故咽喉肿痛,咳声重浊。热盛炼液为痰,痰火夹毒,痹阻气道,故咳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气滞血瘀,故面唇紫绀;痰热内阻,故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下痰汤加减。常用药:玄参、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气而利咽喉,银花、板蓝根清热解毒,葶苈子泻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蒌、浙贝母化痰散结,马兜铃清肺降气,荆芥疏邪透疹。

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咽喉肿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现吸气困难,面色发绀等喉梗阻征象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分析:邪毒炽盛,内陷心肝。麻毒热邪化火,内陷心包,清窍被蒙,故神昏、烦躁、谵妄;热毒炽盛,引动肝风,发为抽搐;热盛入营动血,致疹点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为热毒内盛之征。

治法: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调服)、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甘草柔肝养筋。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陈胆星、矾水郁金、鲜竹沥清热化痰开窍;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清热通腑;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镇惊熄风。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1.蒲公英、大青叶各500g,加工成浓缩液750mL。每服3-5mL,1日3次。用于邪毒闭肺证。

2.鲜芦根、鲜白茅根、鲜石斛各30g。煎汤代茶。用于收没期阴津耗伤证。

二、外治疗法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让水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流行期间,要避免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若接触传染源后,可采取被动免疫方法,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并采取隔离措施,观察21天。

麻疹患儿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一般在出疹第6天即无传染性。并发肺炎者,隔离时间延长至疹后10天。

二、护理

麻疹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无论在初热期、见形期或收没期,都不可忽视。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减少并发症,使患儿顺利康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床铺被褥舒适柔软,环境安静。注意补足水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发热出疹期忌油腻辛辣之品,恢复期宜营养丰富食物。注意保持眼睛、鼻孔、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每天按时清洗,防止破溃感染,发生并发症。

[文献摘要]

《幼科全书·原疹赋》:“且如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毋伐天和,常视岁气。寒风凛凛,毒气郁而不行;火日炎炎,-邪气乘而作厉。或施温补,勿助其邪;若用寒凉,休犯其胃。”

《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不知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初起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食少,作渴发烦。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于肌肉之间。其形似疥,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巢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疹宜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注:凡麻疹出贵乎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净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透出,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现代研究]

谢云桂.清肺解毒汤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50例小结.湖南中医杂志1989;5(2):24

自拟清肺解毒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法半夏)治疗麻疹各期并发肺炎。疹前期上方加葛根、荆芥,出疹期加蝉蜕、紫草,疹回期加北沙参、麦冬。共治疗50例,痊愈45例,有效4例,仅1例无效。

赵连臻.中药治疗麻疹并发肺炎60例报告.云南中医杂志1992;13(1):18

应用中药基本方为麻黄3g,杏仁、桔梗、甘草各6g,石膏15—30g,金银花15g,连翘、芦根各log,黄芩、赤芍各9s。疹出不畅者加葛根log,蝉蜕、薄荷各6g,牛蒡子9g;疹稀色淡加黄芪log;疹色紫暗加紫草log,丹皮9g;痰多喘重加苏子log,天竺黄6g;干咳少痰加沙参log;高热惊厥加钩藤log,地龙6g;腹泻去石膏,加薏苡仁15g,白术12g。每日1剂,分3—4次服,3岁以下用量酌减。结果:治愈54例,无效6例。体温正常及哕音消失时间4.6—6.1天。

刘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疹5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32(2):82

治疗组25例,前驱期用透表汤加减:葛根、荆芥、牛蒡子、连翘各9g,升麻、薄荷、蝉蜕各4.5g,高热无汗加浮萍,日1剂,水煎服。并用热醋熏蒸室内。黄酒加芫荽煮沸后擦洗全身。出疹期用金银花、连翘、赤芍、紫草、生地、黄芩各9g,鲜茅根、鲜芦根各30g,竹叶、蝉蜕各4.5g。并用芫荽、甘草各log,麦冬20g,水煎代茶饮。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各9g,金银花、竹叶各6g,芦根12S,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均J日J剂,水煎服。对照纽27例。两纽均用西药作退热、输液等对症处理。结果:两组分5U治愈23、22例,好转2、5例。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

[附]奶麻

奶麻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出疹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发病年龄多为2岁以下,尤以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最高。因此时正值哺乳期,故称“奶麻”。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两次得病。本病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

奶麻的病情,起病急骤,发热较高,持续不退,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偶有轻微流涕,咳嗽,咽红,神情烦躁。发热3-4天,体温可骤然降至正常,热退时或热退数小时后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为多,头面、颈部及四肢较少。皮疹发出后1—2天内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奶麻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病机为邪郁肌表,与气血相搏,外泄于肌肤。奶麻的治疗原则,出疹前为疏散风热,方选银翘散加减。热退后,皮疹发出,病已趋于痊愈,一般只需加强护理,不必因皮疹多施药物,可煎服菊花、竹叶、鲜石斛、生地等轻清之剂,以清热生津。发热期间应多饮开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流质为宜,高热时给退热处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下一篇:风痧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