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主阳虚胫体酸, 弱乃六极之脉,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客风冷气巧相钻; 关上得之主挟风热,关后得之主挟冷气。诀云∶弱主气居于表,产后客风面肿。又云∶只为风邪与气连。 阴弱血虚筋急痛, 尺属阴,主血虚,不能润筋,故筋急能。 阳弱气喘行步难; 寸属阳,主气虚作喘,行步无力。 虚汗泄精成痼冷,少壮得之不等闲。 老年人得弱脉则顺,少壮人得弱脉则逆。 虚则为虚为伤暑,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虚损。 脚弱喘促食不消; 虚为脚弱,为喘促,为食不消。 恍惚惊风皆所主,虚烦多汗亦同条; 虚主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烦自汗。 虚大劳役损元气, 虚而大,为劳役损气。 虚涩房劳肾水焦。 虚而涩,为房劳损精。 革乃虚寒相搏成,崩漏半产亡血精; 仲景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曰革。女人半产崩漏,男子亡血失精。 更是中风兼感湿,为满为急异常情。 与人迎相应,则中风暑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动脉多见关部中, 仲景曰∶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也。 或惊或痛来相攻; 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四肢拘挛多疼痛,虚劳血痢与崩中; 动为拘挛,动主体虚劳,崩中血痢。 阳动汗出阴发热,形冷恶寒阳不通;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言阴阳相搏则虚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如不汗出发热,而反形冷恶寒者,阳气不通,而致身冷恶寒也。 若见转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脉不聚命将崩,到此无由得再生; 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五脏气散利不禁,六腑气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气。 伏因邪闭成霍乱, 与人迎相应,则寒暑湿邪固闭,而成霍乱。 积疝溏泄贯脓窠; 伏为宿食,为疝瘕,为溏泄,为恶脓贯肌。 寸伏痰热尺寒积,关伏寒热两为 ; 寸得之为痰为热,尺得之为寒为积,关中则痰热俱有,寒热不定。 蓄水停痰气厥逆, 为停痰蓄水,为诸气上冲,为厥逆。 伏涩吐逆神思多。 伏则吐逆,涩则食不得入,关格症也。与气口应者,乃凝思劳神过多,不可专责外邪也。 短为气滞心腹痛,宿食内积三焦壅; 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阴中伏阳血不行, 短脉属阴而又伏于阳者,何也?经云∶脉有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在秋时则为正脉,在三时则为七情、宿食壅滞,气不足以导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恶。 经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头痛。又曰∶短而数者心痛必烦,皆上体病也。短亦可恶,无胃气也。 促脉阳盛阴不足,气血痰食壅为毒; 阴阳之气不和,不相续也,非若结代之脉动而中止。有因气血食饮痰涎留滞不行而止,促不可概为恶脉,凡脏腑热盛则促急。故曰∶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府。 里热瘀血发狂斑, 风热壅盛,则瘀血凝滞,发为狂斑。 怒气激之发厥搐; 或因怒气,气逆发厥,上盛下虚。 渐加即死渐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脉虽非恶脉,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虚,亦非福也。 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微则微; 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阴盛则结,脾间积大,大肠秘痛,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 阳结茫茫如车盖, 脉蔼蔼如车盖大者,名阳结。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阴结累累与阳违。 脉累累如循长竿强直者,名阴结,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结浮寒邪滞经络,结沉痰饮瘀血基; 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里寒脉缓则为结,里热脉数则为促。缓促不同,结亦当如促脉,分痰饮气血积可也。 代脉必死脏气绝,平人见此大不祥; 病患见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风家并痛极,三月妊孕却无妨; 痛风痰湿阻碍,有孕胎气阻碍,故无妨也。 又有暴伤气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汤。 又有暴伤损气血者,一时元气未和,非脏绝也,宜炙甘草汤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