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微虚乏,弦迟宜温,紧小下夺,弦浮吐之,弦紧汗发。亦有死者,脉散且歇。 疟虽病久虚极,脉微似乎不弦,然必于虚数之中见弦,但不搏手耳。凡汗吐下,脉弦而小紧,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宜下;弦迟者宜温;弦紧者宜发汗针灸;浮大者宜吐;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此汗吐下法,推之百病皆然。 痢脉多滑,按之虚绝,尺微无阴,涩则少血,沉细者生,洪弦死诀。 肠 下痢,虽忌身热,亦忌厥冷。 痞满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虚,微涩衰劣。 胸痞多有痰火,故寸滑且大。右关弦迟或伏者,肝乘脾虚生涎,气郁不舒。微反在上,涩反在下者,气血虚也。微则气衰多烦,涩则血少多厥。 湿脉自沉,沉迟寒侵,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温缓弱,多在夏月。 微小者生,浮弦者死,犯五虚症者亦死。 吞酸脉形,多弦而滑。或沉而迟,胸有寒饮;或数而洪,膈有痰热。 时吐酸水,欲成反胃。 五疸实热,脉必洪数。其或微涩,证属虚弱。 因阳明经内蓄热,或因渴饮水,或自汗浴水,或失饥伤饱,或醉饱房室发黄者,其脉多沉;因暴热浴冷,酒后当风,其脉多浮。大抵酒疸沉弦或细,久为黑疸。趺阳脉迟,食不敢饱,或紧数者胃热消谷。挟寒则食罢反饱,名谷疸。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脾伤。凡黄候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黑色者不治。 水肿之证,有阴有阳,阴脉沉迟,其色青白,不渴而泻,小便清涩。脉或沉数,色赤而黄,燥粪赤溺,兼渴为阳,沉细必死,浮大无妨。 阳脉必见阳证,阴脉必见阴证。沉细水愈盛而不可制,浮大则心火生土,而水可制矣。 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胀,紧则中实。浮大可生,虚小危急。 以关为主。 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微涩精伤,洪数火逼,亦有心虚,左寸短小,脉迟可生,急疾便夭。 急知虚浮,时时遗精者死。 腰痛之脉,必沉而弦,沉为气滞,弦(大)损肾元。或浮而紧,风寒所缠,湿伤濡细,实闪挫然。涩为瘀血,滑痰火煎,或引背痛,沉滑易痊。 尺脉沉,腰背痛,时时失精,食少,脉沉滑而迟者,可治。 疝脉弦急,积聚所酿,察其何部,肝为本脏。心滑肺沉,风疝浮荡,关浮而迟,风虚之恙。阳急为瘕,阴急疝状。沉迟浮涩,疝瘕寒痛,痛甚则伏,或细或动。牢急者生,弱急者丧。 疝本肝经,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紧急则不欲食,弦紧相搏则为寒疝。趺阳脉浮而迟,浮为风虚,迟为寒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心胃脉滑则病心风疝,太阳脉浮则病肾风疝,少阳脉浮则病肝风疝。 香港脚之脉,浮弦为风,濡湿迟寒,热数且洪。紧则因怒,散则忧冲,细乃悲过,结为气攻。两尺不应,医必无功。 左尺不应难痊,寸口无常不治。 消渴肝病,心滑而微,或紧洪数,阳盛阴惫。血虚濡散,劳则浮迟,短浮莫治,数大难医。 浮则卫虚,短则荣竭,故不治也;数大火炎,亦不治也。但叔和又云∶消渴脉数大者活,虚小命殂须努力。 何耶?盖初起数大而不坚实者,火犹可状。虚小即浮短也,会其意,亦不相反。 燥结之脉,沉伏勿疑。热结沉数,虚结沉迟。若是风燥,右尺浮肥。 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两胁疼痛,脉必双弦。紧细弦者,多怒气偏;沉涩而急,痰瘀之愆。 双弦者,肝气有余。肝脉急而胁下有气支满,引小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痛,腰背重,足冷,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沉濡涩散,其色泽者,当病溢饮,多饮水而涎溢入肌肤肠外;或兼搏手坚急,面色不泽者,瘀血也。或因坠堕使然。 淋病之脉,细数何妨?少阴微者,气闭膀胱。女人见之,阴中生疮。大实易愈,虚涩其亡。 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涩者死。 小便不通,浮弦而涩。芤则便红,数则黄赤,便难为癃,实见左尺。 小便不利难来者为癃闭,乃膀胱热极,故脉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