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药业高度繁荣,不但有国营的药店“惠民局”, 还有很多私人的“生药铺”和“熟药铺”(大概主营丸、 散之类的成药)。估计当时顾客在药店买生药,药店已经提供按顾客要求碎化药材的服务。随着刀具与切制技术的进步,明代生药则完全进入了饮片时代,流行至今。饮片(咀片)是对药材”细薄切”,具有易鉴别、易干燥、易保存、易出味等众多优点。此时开始,药店给付顾客的生药就统一为可以直接煎煮的饮片,汤剂药物一般不需要顾客自己临用碎化了。书中的汤方交不交代药物的碎化方式实际都没什么意义了。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方剂药物的碎化处理一贯主要有两类。一类 是汤剂药物煎煮前的碎化处理,用切法(含“(口父)咀”和"剉”)。自古以来汤剂药物煎煮前的碎化处理用词尽管多变,但其实一脉相承,变化不大,就是用斧或刀具碎化成小块、小粒或薄片。另一类就是散、丸剂药物的处理,用"末”法(捣、冶、研等)。宋代以前,方剂药物的碎化由医家、病人自家或雇人进行。到宋代药业高度繁荣,官私药店众多,当时药店应该已经提供按顾客要求碎化药材的服务,或散或粒或饮片。从明代开始,中药店里出售的药品形态主要就是两类:生药饮片和方剂成药,“末” 法主要为药业生产成药所用,病家一般很少进行"末”法加工,如确需要则可要求药店代为加工。 附录: 我注意到,《敦煌古医籍校证》 中的唐人写本药方中汤剂药物的碎化方法以”切”法居多,”口父咀” 少见。以此估计,中的抄本大多应出自《唐本草》( 659年)发行之后。唐与西域经敦煌的交通打开,大约是在629年唐太宗灭东突厥之后, 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经敦煌与西域的交通才通畅稳定。敦煌古医籍中的唐人抄本应该多出自《唐本草》( 659年)发行之后,历史时间上是比较吻合的,汤剂药方后药物碎化的写法也符合唐初之后的特征。(汤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