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医古书中制剂用词中的父且、(口父)咀与剉(锉)

2021-10-16 16:06|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5329| 评论: 0|原作者: 汤一笑

摘要: 古方书中,药方后常有“右(上) 味,(口父)咀”,“( 口父)咀如麻豆” 的交代。但“(口父)咀”原本是什么意思,过去古代医家一般认为“(口父)咀”的本义为"将药物咬碎”,实际应是”砍剁”"捣碎””砸碎”的意 ...


宋代的药业高度繁荣,不但有国营的药店“惠民局”, 还有很多私人的“生药铺”和“熟药铺”(大概主营丸、 散之类的成药)。估计当时顾客在药店买生药,药店已经提供按顾客要求碎化药材的服务。随着刀具与切制技术的进步,明代生药则完全进入了饮片时代,流行至今。饮片(咀片)是对药材”细薄切”,具有易鉴别、易干燥、易保存、易出味等众多优点。此时开始,药店给付顾客的生药就统一为可以直接煎煮的饮片,汤剂药物一般不需要顾客自己临用碎化了。书中的汤方交不交代药物的碎化方式实际都没什么意义了。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方剂药物的碎化处理一贯主要有两类。一类 是汤剂药物煎煮前的碎化处理,用切法(含“(口父)咀”和"剉”)。自古以来汤剂药物煎煮前的碎化处理用词尽管多变,但其实一脉相承,变化不大,就是用斧或刀具碎化成小块、小粒或薄片。另一类就是散、丸剂药物的处理,用"末”法(捣、冶、研等)。宋代以前,方剂药物的碎化由医家、病人自家或雇人进行。到宋代药业高度繁荣,官私药店众多,当时药店应该已经提供按顾客要求碎化药材的服务,或散或粒或饮片。从明代开始,中药店里出售的药品形态主要就是两类:生药饮片和方剂成药,“末” 法主要为药业生产成药所用,病家一般很少进行"末”法加工,如确需要则可要求药店代为加工。

 

附录:

我注意到,《敦煌古医籍校证》 中的唐人写本药方中汤剂药物的碎化方法以法居多,口父咀少见。以此估计,中的抄本大多应出自《唐本草》( 659)发行之后。唐与西域经敦煌的交通打开,大约是在629年唐太宗灭东突厥之后, 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经敦煌与西域的交通才通畅稳定。敦煌古医籍中的唐人抄本应该多出自《唐本草》( 659)发行之后,历史时间上是比较吻合的,汤剂药方后药物碎化的写法也符合唐初之后的特征。(汤一笑)

123456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