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ò Mǎ Yī 英文名Indian Epimeredi Herb 别名马衣叶、假紫苏、土防风、四方茎、臭草、臭苏头、鸭儿蔑、防风草、秽草、大篾草、大羊古骚、排风草、臭苏、野苏麻、土藿香、野苏、野紫苏、猪麻苏 出处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广防风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pimeredi indica(L)Rothm.[Anisomeles indica(L)O.Ktz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广防风,直立草本,粗壮,分枝,高1-2m。茎四棱形,密被白色贴生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4.5cm;苞片叶状;叶片阔卵圆形,长4-9cm,宽2.5-6.5cm,先凋急尖,基部截状疾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牙齿,两面均被毛。轮伞花序多花,密集,在主茎和侧枝顶排列成密集的或间断的长穗状花序;苞片线形,长3-4mm;花萼钏形,长约6mm,外面被长硬毛及腺柔毛和腺点,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7mm,边缘具纤毛,果时增大;花冠淡紫色,长约1.3cm,外面 无毛,内面中部有毛环,上唇直伸,长圆形,全缘,下唇平展,3裂,中裂片倒心形,边缘微波状收购价面中部具髯毛,侧裂片较小,卵圆形;雄蕊4,伸出,三二强,花丝两侧边缘膜质,被小纤毛,前对药室平行,后对药室退化成1室;子房无毛,花柱无毛,柱头2浅裂;花盘平顶,具圆齿。小坚果近圆球形,直径约1.5mm,黑色,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2400m的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的林缘或路旁等荒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广西及西南等地。 性状1.干燥全草,长1-1.5m。茎草质,四棱形、粗可达5mm。 2.表面棕色或红棕色,被毛,尤以棱角处为多;3.质硬,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白色的髓。 4.叶多皱缩,边缘具锯齿,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有毛,质脆,易破碎。 5.有时可见密被毛茸的花序,花多脱落,仅留灰绿色的花萼,往往包有1-4枚小坚果。 6.气微,味淡微苦。 7.以叶多、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1.全草含挥发油及生物碱。又叶含防风草双内酯(ovatodi-olide)。地上部分含防风草双内酯(ovatodi-olide)。地上部分含防风草甙(aniso-folinA)、芹菜素-7-O-β-D-(2″,6″-双-O-对-香豆酰)-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2″,6″-di-O-coumaryl)glucoside]、芹菜素-7-O-β-D-(4″,6″-双-O-对-香豆酰)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4″,6″-di-O-p-coumaryl)glucoside]、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5,4′-二羟基-6,7,3′-三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6,7,3′-trimethoxyflavone)和芹菜素。根含二十四烷(tetracosane)、二十四烷醇(tetracosanol)、β-香树脂醇(β-amyrin)、无羁萜(friedelin)、白桦脂酸(betulonicacid),及二萜化合物防风草内酯、防风草酸(anisomelicacid)和黄酮化合物防风草素(anisomelin)。 2.另有谓全草尚含黄酮甙、酚类、还原糖和鞣质。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湿;消疮毒。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壮筋骨;肾虚人取其头浸酒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止痛,壮筋骨,消风散热,去毒疮,除筋骨疼痛,肾虚人取其头浸酒饮。祛风湿,壮筋骨,乌须,明目,洗痔疮,洗疳,去肿。 2.《陆川本草》:驱风发表,行气疏滞。治感冒身热,呕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蝎虫伤。3.《南宁市药物志》:祛风散热,解毒止痛。治疮疡,关节疼痛。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