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

2019-3-27 15:31|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847| 评论: 0

摘要: 菊 花 Júhuā(《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 ...

菊 花 Júhuā(《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本品气清香,味甘、微苦。以花朵完整、色鲜艳、香气浓郁者为佳。生用。

【药性】辛、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3.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泻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4.疮痈肿毒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黄菊花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明目。

【鉴别用药】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菊花酮,棉花皮素五甲醚等;黄酮类成分:木犀草苷,刺槐苷等;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此外,还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黄酮、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20%,含木犀草苷(C21H20O11)不得少于0.080%,含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C25H24O12)不得少于0.70%

2.药理作用 菊花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解热、抗炎、镇静、降压、缩短凝血时间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桑叶下一篇:葛根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