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健康管理。 1.辨证用药:参考《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胸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和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卒心痛、胸痹心痛病等中医诊疗方案,辨证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法。 2.运动调养:指导患者合理开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合理控制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 3.情志调理:指导患者合理应用情志相胜、移情养性、顺情疗法、语言疏导、行为暗示等方式,调畅情志,愉悦心情。 4.饮食管理:根据中医辨证和食物性味归经给予膳食指导,防止饥饱失常,口味勿偏嗜,远离肥甘厚味辛辣之品。 5.生活起居:注意防风避寒,随时添减衣物,注意劳逸适度,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证睡眠。 6.随访:中、高危患者出院后一年内进行随访,对于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患者,应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辨识,出院后半年内至少1个月一次(至少有2次中医证候辨识在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进行),之后1—3个月一次。 六、ACS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引导医院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院的协同作用,规范ACS临床诊疗和全程管理,改善ACS患者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二)分级诊疗路径。ACS的分级诊疗为ACS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实现转诊患者信息的互通互享,将院前急救、院内诊疗、出院评估、出院随访、随访评估和长期管理相结合,形成全程管理模式(图3)。 图3.ACS分级诊疗路径 (三)双向转诊标准。 落实规范化转诊流程、制定双向转诊标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急性胸痛患者诊疗流程,提升患者救治效率。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初步诊断为STEMI的患者:有胸痛症状且心电图ST段抬高。 (2)初步诊断为高危的NSTE-ACS患者:有胸痛症状且心电图ST段压低;有或无胸痛症状且肌钙蛋白升高。 (3)疑似ACS需要进一步评估的患者:有胸痛症状,心电图无缺血损伤改变、心肌标志物不升高但不能排除ACS。 (4)患者有中医药治疗需求,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者。 2.三级医院下转标准。 出院评估为高危或中危可下转至二级医院,或在本院进行规范化管理;评估为低危可直接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估表见附表2)。 3.二级医院下转标准。 出院评估为高危或中危在本院进行规范化管理;评估为低危可直接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估表见附表2)。 有中医药治疗需求的患者,达到三级和二级医院下转标准,经中医药治疗后,病情稳定,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按流程下转。 七、ACS患者的管理质控指标 (一)二级及以上医院ACS患者管理质控指标。 1.所有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FMC2ECG)时间; 2.首份心电图完成至确诊时间小于10分钟的比例; 3.生物标志物从抽血完成至获取报告时间; 4.医院间患者转运时间; 5.ACS诊断符合率; 6.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率; 7.入院24小时内、住院期间、出院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降胆固醇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治疗比例; 8.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比例; 9.启动心脏康复的比例; 10.出院前风险评估的比例; 11.NSTE-ACS患者,根据危险分层选择介入治疗时机的比例; 12.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的比例; 13.STEMI患者入门到导丝通过(D2W)和入门到开始溶栓(D2N)的时间; 14.院内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 15.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ACS患者管理质控指标。 1.所有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 2.首份心电图完成至确诊时间(含远程确诊)及小于10分钟的比例; 3.心电图远程传输比例; 4.生物标志物从抽血完成至获取报告时间; 5.医院间患者转运时间; 6.转诊指征符合率; 7.签约管理患者的比例; 8.按计划随访率; 9.实施和完成心脏康复计划的比例; 10.接受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比例; 11.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
12.戒烟患者比例。 附表附表1:ACS患者随访管理表;2:二级及以上医院ACS患者出院前评估表.doc 1:ACS患者随访管理表 2:二级及以上医院ACS患者出院前评估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