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之友之“琅玕”“碧虚郎”竹子诗词述抱节君团栾

2021-11-14 17:05|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9752| 评论: 0|原作者: 龙行天|来自: 启疾光网

摘要: 竹与梅、石合称“三益之友”。竹有“十品”“十美”“八高”“八胜”:竹林“九药”葆安康,竹典美谈流轶芳,花凋死柬奏绝唱,用妙功高见担当,金相玉质生倜傥,幕天席地展狂放,沉博绝丽成斐章,清音幽韵荡气肠 ... ...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心定惊的竹诗词集锦

 

     竹与梅、石合称“三益之友”——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赞画家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关于“三益”见《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而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这就是去石换松即竹、梅、松合称“岁寒三友”——四季常青、坚毅不拨的绿松,经冬不凋、挺拔俊秀的翠竹,剪雪裁冰、凌寒报春的梅花,它们都具不畏严寒的风骨。

     竹子的别称很多:苍筤[láng]锦箨[tuò]篔簹[yún dāng],即筼筜)、筱簜[xiǎo dàng]箖箊[lín yū]、林箊(林于)、蛇主(蛇祖)等;含“竹”的都是,比如玉竹、义竹、潭竹 、潇湘竹、竹郎、竹君等;含“篁”的几乎都是,比如篁筱、斑篁、初篁、筜篁、烟篁等;含“筠”的也几乎都是,比如筠篁、浮筠、修筠、青筠、霜筠等。

竹子的雅称有玉干、玉管 龙种(龙孙)、此君、君子、紫玉、秀玉、绿玉、青士、绿卿、郁离、檀栾团栾、琅玕、明玕、潇碧 碧筇、冰碧、径节(素节)、抱节君绿玉君碧虚郎 青岚帚、不秋草、管若虚等等。

     因自强不息、刚直不阿、淡泊名利、高洁傲岸、虚怀若谷等寓意,象征青春永驻、谦卑内敛、节节高升等,所以从古至今,成了喻物诗和文人画作中最常见的题材。

     最早写竹子的诗应是先秦的《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瞻彼淇奥,绿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子在这里是用来比兴,引出君子。先秦时写的诗歌,并未对进行赞咏,多是用作比兴,或是描绘子的自然状态。

     而自汉独尊儒术后,儒家讲求修身立德、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深入人心,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文人多渴望成为柱擎天、经时济世、高情远致的君子。而自然界中的之气节与生活中的君子操守最为吻合,故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到明清,一直与中国文人有着不解之缘,文人咏竹之作层出不穷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将从子入药、子典故、竹子华章(专写竹)、诗词与竹(竹“点睛”)、子开花、子妙用六个方面逐次展开其“容颜”。

 

 

竹子入药

     《魏氏春秋》载:“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 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籍兄子咸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林七贤”, 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代表,他们与竹为伍——居、游、宴而魏晋风度因之而氤氲天下。今有“中药林七贤”——竹叶、竹青、竹茹、竹沥、竹黄、竹根、竹实是竹子身上不同的入药部分,虽是一母所生,但药用却有不同: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鲜叶,其性寒、味甘淡,有清心热除烦躁、生津液利小便的功效。对热病口渴、口舌生疮、小儿惊痛、吐血衄血、面赤心烦、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病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著名的导赤散即是专治心火。口舌生疮小便涩痛的方剂,其中用竹叶能引心火从膀胱而出。《本草纲目》:“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药用竹叶以夏秋两季采摘嫩叶,晒干、煎水饮;用量24钱”。 本品煎汤内服,每次用量在15-30克。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桅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多能鄙事·卷回》:“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补:【竹卷心:又名竹叶卷心。为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如洗竹、慈竹等的卷而未放的幼。性味苦寒,有清心除烦、消暑止渴、利尿、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热病心烦,神昏谵语,口渴尿赤,中暑以及水火烫伤等病证。内服,煎汤每次6-15克;外用,煅炒后研末调敷患处。】

竹沥:又名竹油、淡竹沥竹汁,为新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经火烤所沥出的液汁,呈淡黄色之澄清汁体。性味甘寒,具有清热化痰、镇惊开窍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近代药物化学分析证明:竹沥含有十多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伤木酚,甲酚、甲酸、乙酸、苯甲酸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试验证明,竹沥确实具有镇咳祛痰功效。主要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肺热痰稠,惊风、癫痫等症。一般内服每次30~50毫升。

竹黄:主要有两种——一是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亦名天竺黄天竹黄竹膏;二是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即竹子被真菌感染后,枯萎的竹子枝杆上结出肉瘤状物。两者用法用量,性味功效均相似,内服煎汤为每次3-9克,研粉吞服为次0.6-1克。本品性味淡、辛、甘、寒,有清热利湿、镇咳化痰、清心定惊、活血祛风之功,主咳嗽痰多、百日咳、痰热惊搐神昏谵妄、中风痰塞不语、小儿急惊抽搐、带下、胃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病症。

       竹茹:又名竹皮、淡竹茹等,为淡竹的茎杆刮去绿色外皮层后,再刮取第二层之物,亦称“竹二青”,多以姜汁炒制,处方名为姜竹茹。性味甘、凉,有清化热痰、除烦止呕、凉血安胎之功。《本草纲目》:“淡竹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呕吐,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妇女胎动。苦竹茹,主治热壅,尿血”。常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心烦不安,胸闷失眠,胃热呕吐,妊娠呕吐,胎动不安等病证。煎汤内服,每次915克;外用熬膏贴可适当增加。 

竹根:性味甘、淡、寒,功能清热除烦、涤痰定惊,主发热心烦、惊悸、小儿惊痫。内服: 30-60g煎汤。外用:适量,煎水洗。《本草纲目》:“淡竹根煮汁服,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脏热毒气。甘竹根,安胎,止产后烦热”。

竹青:是竹子外面的一层青绿色表皮,有祛火清凉之功。

竹实:竹开后结实如麦,皮青色,内含竹米,味甜。《广志》记载:“实可服食”。《本草纲目》:“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本草纲目拾遗》:“下积如神”(注:治消化不良)。近代研究证明,竹实的营养成分与水稻、麦、玉米相似,除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之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是一种可开发的药膳资源。

     “竹‘药’七贤”讲完后,不得不说说竹的幼芽即竹笋和竹林中的菌类诸如竹荪也是营养美味与保健佳物:

竹笋:是竹的幼芽,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本草纲目》、《本草经》、《食疗本草》、《食经》、《齐民要术》、《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记其药膳史。如《本草纲目》: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其性味甘、寒,归经肺、胃经,功能清热消痰,主热狂、头风、头痛、心胸烦闷、眩晕、惊痫、小儿惊风。30-60g煎汤内服。

竹菌:系指生于竹林中的菌类,如竹荪是生于竹林地上的一种真菌。又名竹生、竹球菌、竹荷包、竹包、竹宝、竹寄生、竹生肉球等。性味苦、寒,可清热解毒,主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胃炎、胃溃疡、肾炎、无名肿毒等。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有关它的药膳作用在《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医著中均有记载。竹荪作食用菌,古代通常只作帝王贡。少数患者服后可引起呕吐。

这化用“竹林七贤”而来的竹“”七贤栩栩如生,而非成竹之身取材的幼苗竹笋和林地竹菌也非一般之物——美味与保健佳品,化用一台二妙而有“林”二妙也是恰到好处,如此,可统称为竹林“九药”合适不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