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与中医相关的典故之九 对症下药本义是医生针对患者不同病因与病症施药,后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陀传》:“陀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陀曰: ‘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与“坐堂接诊”的“医圣”张仲景、“春满杏林”的“义诊”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的华佗,其内、外、妇、儿等各科医术均高,尤其发明“五禽戏”导引术(现称“气功”)和首创的麻醉药“麻沸散”助其外科为世人所闻。其中“刮骨疗毒”、“开颅祛风(治曹操头痛顽疾)”等典故广为流传,被人誉为我国“外科鼻祖”。华佗这类医者均能做到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来解决疾患。这可见《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原文载: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 “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这里讲的是华佗“大材小用”看个“时病”的故事——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都是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下的药,而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相同的症状病情,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而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所以我治疗时得有差别,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把药抓回去煎服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这是由于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病证虽—,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会不一样。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对症下药",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而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处理并解决问题。 注:医智宝著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