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四肢百骸,故《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一旦某种原因致使血行不畅;或血不循经,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均可造成血瘀或出血或血虚之证。血瘀治宜活血祛瘀,出血宜以止血为主,血虚应当补血,而补血剂已在补益剂中叙述。因此,本章方剂根据治法不同,分为活血祛瘀与止血两类。 使用理血剂时,首先必须辨清造成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标本缓急,做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同时应该注意,逐瘀过猛或是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在使用活血祛瘀剂时,常辅以养血益气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且峻猛逐瘀,只能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勿使过之。止血之剂又有滞血留瘀之弊,必要时,可在止血剂中辅以适当的活血祛瘀之品,或选用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止血药,使血止而不留瘀;至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法当祛瘀为先,因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此外,活血祛瘀剂虽能促进血行,但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故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各种血瘀证,如瘀热互结下焦之蓄血证;瘀血内停胸腹之诸痛;瘀阻经脉之半身不遂;妇女经闭、痛经或产后恶露不行,以及瘀积包块、外伤瘀肿、痈肿初起等。常以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成方剂。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常适当配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此外,还应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而酌配相应的药物。如血瘀偏寒者,配以温经散寒之晶,以血得温则行;瘀血化热,病位在下者,配伍荡涤瘀热之药,使瘀血下行,邪有出路;正虚有瘀者,又当与益气养血药同用,则祛邪而不伤正;孕妇而有瘀血瘕块者,当小量缓图,使瘀去而胎不伤。代表方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桂枝茯苓丸。 止血 止血剂,适用于血溢脉外,离经妄行而出现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但出血证情颇为复杂,病因有寒热虚实之分,部位有上下内外之别,病势有轻重缓急之异。所以止血剂的配伍组方,应随具体证情而异。…般来说,如因血热妄行者,治宜凉血止血,用药如小蓟、侧柏叶、白茅根、槐花等为主,配以清热泻火药组成方剂;因于阳虚不能摄血者,治宜温阳止血,用药如灶心黄土、炮姜、艾叶、棕榈炭等为主,配以温阳益气组合成方剂;若因于冲任虚损者,治宜血止血,用药如阿胶等为主,配以补益冲任之品组合成方剂,上部出血可酌情少量引血下行药,如牛膝、代赭石之类以降逆;下部出血则辅以少量升提药,如焦芥穗、黑升麻之类兼以升举。若突然大出血者,则采用急则治标之法,着重止血;如气随血脱,则又急需大补元气,以挽救气脱危证为先;慢性出血,应着重治本.或标本兼顾,至于出血兼有瘀滞者,止血又应适当配以活血祛瘀之品,以防血止留瘀;同时,止血应治本,切勿一味止血,在止血的基础上,根据出血的病因加以治疗。代表方如十灰散、咳血方、槐花散、小蓟饮子、黄土汤。 理血剂共选正方14首,附方11首。按其功用不同分为活血祛瘀和止血两大类。 1.活血祛瘀 本类方剂均有通利血脉,以祛除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之证。其中桃核承气汤以破血下瘀、荡涤瘀热为主,用治血热互结于下焦之蓄血证。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用,适用于血瘀气滞留结胸中的胸痛、头痛等症。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为主治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半身不遂的常用方。复元活血汤主治胁肋疼痛,乃因跌打损伤所致者。温经汤和生化汤,均为妇科经产之剂。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行瘀,重在温养而不是攻逐,是治疗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所致月经不调的常用方;生化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属血虚有寒之证,是产后常用之剂。失笑散以活血祛瘀,散结止痛见长,是治疗血瘀心腹疼痛的基础方。桂枝茯苓丸为活血化瘀,渐消缓散之剂,适用于妇人少腹症块、妊娠有瘀之漏下不止与胎动不安者。
2.止血
本类方剂均有止血作用,主治各种出血证。其中十灰散、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均为凉血止血之剂,皆可治疗火热迫血妄行的出血证。但十灰散凉血止血之中寓有清降、祛瘀,兼以收涩,止血力量较大,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出血,为常用的急救止血方;咳血方主要用于肝火犯肺的咳血,重在清肝火、化痰热而治本。槐花散和小蓟饮子均治下部出血。但前者善于清肠疏风,主要用治肠风脏毒下血;后者兼可利水通淋,主要用于血淋或尿血之证。黄土汤重在温阳健脾以摄血,适用于脾阳不足,统摄无权所致的各种出血,尤多用于便血与崩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