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下肢骨折·胫腓骨干骨折

2021-11-29 15:38|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402| 评论: 0

摘要: 胫腓骨干骨折以胫腓骨干双骨折为多,胫骨干骨折次之,腓骨干骨折少见。胫骨干中上段横截面呈三棱形,有前、内、外三棱将胫骨干分成内、外、后三面,胫骨嵴前突并向外弯曲,形成胫骨的生理弧度,其上端为胫骨结节。胫 ...
       胫腓骨干骨折以胫腓骨干双骨折为多,胫骨干骨折次之,腓骨干骨折少见。胫骨干中上段横截面呈三棱形,有前、内、外三棱将胫骨干分成内、外、后三面,胫骨嵴前突并向外弯曲,形成胫骨的生理弧度,其上端为胫骨结节。胫骨干下1/3处,横断面变成四方形。该骨中下1/ 3交界处比较细弱,为骨折的好发部位。胫腓骨干骨折很常见,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尤以10岁以下儿童或青壮年为多见。
 【病因病机】
       1.直接暴力 由重物打击或挤压造成,暴力多来自外侧或前外侧,多为横断、短斜形骨折,亦可造成粉碎性骨折。胫腓骨两骨折线都在同一水平(图6-85①),软组织损伤较严重。

骨折·下肢骨折·胫腓骨干骨折

       2.间接暴力 由高处坠下时的传达暴力或扭伤时的扭转暴力所致,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双骨折时,腓骨的骨折线较胫骨为高(图6-85②),软组织损伤较轻。

       影响骨折移位的因素,主要是暴力的方向、肌肉的收缩、小腿和足部的重力,可以出现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分别附着在胫骨上端的前侧和内侧,此二肌能使骨折近端向前、向内移位。小腿的肌肉主要在胫骨的后面和外面,由于肢体内动力的不平衡,故肿胀消退后,易引起断端移位。正常人的踝关节与膝关节是在两个相互平行的轴上运动,若发生成角和旋转移位,必然破坏二轴心的平行关系,既影响步行和负重功能,又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胫骨的前缘与前内侧面表浅,仅有皮肤遮盖,骨折时容易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腘动脉在进入比目鱼肌的腱弓后,分为胫前、后动脉,此二动脉都贴近胫骨下行,胫骨上端骨折移位时,有可能损伤血管。此外,胫骨骨折可造成小腿筋膜间隔区内肿胀,压迫血管,而引起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严重者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胫骨的营养血管由胫骨干上1/3的后方进入,在致密骨内下行一段距离,然后进入髓腔,而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干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诊查要点】

       伤后小腿疼痛、肿胀和功能丧失,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严重者可有肢体短缩、成角及足外旋畸形。小儿青枝骨折或裂纹骨折,临床症状可能很轻,但患者拒绝站立和行走,局部有轻微肿胀及压痛。胫骨上1/3骨折者,检查时应注意腘动脉的损伤。腓骨上端骨折时要注意腓总神经的损伤。小腿正侧位X线片可以明确骨折类型、部位及移位方向。因胫腓骨干可不在同一平面骨折,故X线片应包括胫腓骨全长。根据受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胫腓骨干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小腿的长度和负重功能。因此,应重点处理胫骨骨折。对骨折端的成角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除儿童病例外,虽可不必强调恢复患肢与对侧等长,但成年病例仍应该注意使患肢缩短小于1cm,畸形弧度小于10°。无移位骨折只需用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有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横断骨折),可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不稳定性骨折(如粉碎性骨折、斜形骨折),可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配合跟骨牵引。开放性骨折应彻底清创,尽快闭合伤口,将开放性骨折变为闭合性骨折。

       1.整复方法 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呈150°~160°,一助手用肘关节套住患者腘窝部,另一助手握住足部,沿胫骨长轴作对抗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及成角畸形。若近端向前内移位,则术者两手环抱小腿远端并向前端提,一助手将近端向后按压,使之对位。如仍有左右侧移位,可同时推挤近端向外,拉远端向内,一般即可复位。螺旋形、斜形骨折时,远端易向外移位,术者可用拇指置于胫腓骨间隙,将远端向内侧推挤,其余四指置于近端的内侧,向外用力提拉,并嘱助手将远端稍稍内旋,可使完全对位(图6-86)。然后,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手握住骨折处,嘱助手徐徐摇摆骨折远端,使骨折端紧密相插。最后以拇指和食指沿胫骨前嵴及内侧面来回触摸骨折部,检查对位对线情况。

骨折·下肢骨折·胫腓骨干骨折

       2.固定方法

       (1)夹板固定 根据骨折断端复位前移位的方向及其倾向性而放置适当的压力垫。上1/3部骨折时,膝关节置于屈曲40°~80°位,夹板下达内、外踝上4cm,内、外侧板上端超过膝关节10cm,胫骨前嵴两侧放置两块前侧板,外前侧板正压在分骨垫上;两块前侧板上端平胫骨内、外两侧髁,后侧板的上端超过腘窝部,在股骨下端做超膝关节固定(图6-87①)。中1/3部骨折时,外侧板下平外踝,上达胫骨外侧髁上缘;内侧板下平内踝,上达胫骨内侧髁上缘;后侧板下端抵于跟骨结节上缘,上达腘窝下2cm,以不妨碍膝关节屈曲90°为宜;两前侧板下达踝上,上平胫骨结节(图6-87②)。下1/3部骨折时,内、外侧板上达胫骨内、外侧髁平面,下平齐足底,后侧板上达腘窝下2cm,下抵跟骨结节上缘,两前侧板与中1/3部骨折相同(图6-87③)。

骨折·下肢骨折·胫腓骨干骨折

       将夹板按部位放好后,用布带先捆中间两道,后捆两端。下1/3部骨折的内、外侧板在足跟下方做超踝关节捆扎固定;上1/3部骨折,内、外侧板在股骨下端做超膝关节捆扎固定,腓骨小头处应以棉垫保护,避免夹板压迫腓总神经而引起损伤。需配合跟骨牵引者,穿钢针时,跟骨外侧要比内侧高1cm(相当于15°斜角),牵引时足跟则轻度内翻,可恢复小腿的生理弧度,骨折对位更稳定。牵引重量一般为3~5kg,牵引后48小时内摄X线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如果患肢严重肿胀或有大量水疱,则不宜采用夹板固定,以免造成压疮、感染,暂时单用跟骨牵引,待消肿后再上夹板固定。应用夹板固定时,要注意抬高患肢,下肢置于中立位,膝关节屈曲呈20°~30°,每天注意调整布带的松紧度,检查夹板、纸垫有无移位,若骨折对位良好,则4~6周后摄X线片复查,如有骨痂生长,则可解除牵引,单用夹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

      (2)外固定器固定 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亦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原理是在骨折的远、近端部位穿入钢针,根据骨折移位方向的不同,通过固定在骨上钢针的调节使移位的骨折端复位,然后将万向关节及延长调节装置的锁钮旋紧,使已复位的骨折端稳定,患者可早期下地行走(图6-88①)。

骨折·下肢骨折·胫腓骨干骨折

       (3)小腿钳夹固定器固定 特别适用于不稳定的胫骨斜形、螺旋形骨折的治疗。首先进行X线透视,以一手的拇、食指对捏骨折线中部两侧,以确定钳夹位置、钳夹力的方向。然后局部消毒麻醉后,将钳尖直接刺入皮肤,直达骨质,钳夹力的方向应尽量做到与骨折线垂直。一定使固定钳尖端稍进入骨皮质内,做加压固定,以防滑脱(图6-88②)。经X线检查,若骨折对位良好,用无菌敷料包扎两个钳夹入口,再以小腿夹板做辅助固定患肢。1周后扶拐下地锻炼,6~8周后拆除钳夹,小腿夹板可继续固定1~2周。

       3.练功活动 整复固定后,即做踝、足部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锻炼。跟骨牵引者,还可用健腿和两手支持体重抬起臀部。稳定性骨折从第2周开始进行抬腿及屈膝关节活动,在第4周开始扶双拐做不负重步行锻炼。不稳定性骨折,则解除牵引后仍需在床上继续功能锻炼5~7天,才可扶双拐做不负重步行锻炼。此时患肢虽不负重,但足底要放平,不要用足尖着地,以免致远折端受力引起骨折旋转或成角移位。锻炼后骨折部仍无疼痛,自觉有力,即可改用单拐逐渐负重锻炼,在3~5周内为了维持小腿的生理弧度和避免骨折端向前成角,在床上休息时,可用两枕法。若解除跟骨牵引后,胫骨有轻度向内成角者,可令患者屈膝90°、髋屈曲外旋,将患足放于健肢的小腿上,呈盘腿姿势,利用肢体本身的重力来恢复胫骨的生理弧度。8~10周后根据X线片及临床检查,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即可去除外固定。

       4.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胫骨中、下1/3骨折后期内治法应着重补气血、益肝肾、壮筋骨。陈旧骨折实行手法折骨或切开复位、植骨术后,亦应及早使用补法。

       5.手术治疗 不稳定性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及两处以上的多段骨折者,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选用钢板螺钉、髓内钉或带锁髓内钉等进行内固定。对于胫骨近端或远端难以进行髓内钉固定的,可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

 【预防与调护】

       采用夹板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适当,既要防止消肿后外固定松动而致骨折重新移位,也要防止夹缚过紧而妨碍患肢血运或造成压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