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百合,经络将何以识? 病后未甚平复,失于调理,余证在阳,医反下之以攻阴;余证在阴,医反汗之以攻阳。以此百脉一宗,各不得解,无复经络传次,似寒又无寒,似热又无热,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有时又或强健,但能睡卧不能行,口作苦味,药入即吐,有如邪祟,治以百合为主,以其能和百脉也。分汗吐下后加减,及陶氏柴胡百合汤。渴者,栝蒌牡蛎汤。又百合洗法,洗后淡食将养,勿用盐豉。头痛者,六十日愈;不痛者,四十日愈;头眩者,二十日愈。 遍身不仁,针火顽然无知。 不仁者,顽麻不知痛痒。汗下气血俱虚。不能周流一身,或为寒袭,经络凝滞。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精血少,寒气上奔,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是为尸厥。甘草干姜汤,桂枝汤加芍药、干姜,补中益气汤,骆龙升麻汤,桂麻各半汤选用。此不仁,与前郁冒不仁同。 四般坏证犯何逆, 伤寒病邪未退,或重感寒,变为温疟;或重感风,变为风温;或再感湿热,变为温毒;或重感疫气,变为温疫。又太阳病三日,已汗吐下及温针不解者,此为坏病。言正气已虚而邪气留滞,及过经不解,瘥后虚羸少气,皆名坏证。疾候变易不常,必视其犯何逆以治之。表证多者,知母麻黄汤;半表者,小柴胡汤、温胆汤;余热不解者,参胡芍药汤;大渴者,黑奴丸;虚烦者,竹叶石膏汤;诸药不效者,鳖甲散。 五脏死候巧莫施。 水浆不入,汗如油,形体不仁,喘不休,命绝也。汗出发润,肺先绝也;形如烟熏,直视摇头,心绝也;唇吻反青,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直视,肾绝也。阳气前绝,阴气后竭,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其人死,身色必赤。 循衣摸床,泉清知热在胃; 伤寒,循衣摸床,两手撮空,直视,常向壁卧,头不安枕,脉涩,循衣缝者死,脉弦者生。诸败证皆然。 此证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下之。如发黄溺利者,津液未竭,犹可救疗;若溺涩者难治。 摇头直视,风痉非绝于心。 阳脉不和,则头为之摇。有心绝者,摇头直视,形如烟熏即死。有痉病,风盛则摇者,小续命汤加减。有里痛而摇者,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如圣饼子、芎术汤、芎辛汤、二陈汤选用。脏腑精华,皆注于目。直视者,反目倒窜,眼睛上腾,死证也。惟无表里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乃内热神昏,非直视也。又衄血发汗则直视,血虚发汗亦直视,脉弦者可救;若脉涩,狂言谵语,喘满直视必死。 口张目陷不复, 肢冷脐硬难禁。 肾气下脱遗尿, 小便自遗,恶证也。阳邪神昏,自遗而犹知者,清热可愈。合病遗尿,白虎汤;里热,承气汤;瘀血,桃仁承气汤。阴邪气脱,自遗若不知者,温补救其万一。余热气虚有火者,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五味子、麦门冬;下虚者,四逆汤加益智仁;囊缩者,三味参萸汤加附子,大剂急救之。狂言直视,冷汗遗尿者,肾绝即死,风温直视遗尿亦死。 心窍有毒失音。 肺主声,被火伤而喑哑。有少阴病咽喉生疮而不能言者,鸡壳苦酒汤。厥阴囊缩不能言者,小承气汤。有狐惑证声嘎不能言者,有痉病不能言者,有风温下利不语者,有中暑失音,有瘀血迷心失音者,各宜分治,须调导二便,以通心窍为先,通用通关散吹鼻。 智圆行方,窃唐进士之正学;好生起死,慕秦越人之慈心。 唐时医道大衰,孙思邈因医而贬为技流,朱子惜之。故《国小》引其言曰∶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此真医学之秘诀也。世有善记诵古今医藉,而治人无效者,非失之方而不圆通,便失之心粗而胆小耳。 果欲遂吾好生之心,以济疲癃生理残障,如扁鹊有起死之功,当先理孙真人之学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