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提纲•外感

2021-12-3 19:31| 发布者: 葆伢美| 查看: 1282| 评论: 0|原作者: 明·李榳

摘要: 中风卒倒分真似,风为百病长,善行数变,为卒中昏倒,为窜视僻,为搐搦反张,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疠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颠,入皮肤则痒,入筋则挛急,入骨节则疼痛,入肉分与卫气相搏则不仁,与荣气相搏则 ...


中(聚)伤(缓)冒(浅)伏(深)分轻重,

中暑归心,神昏卒倒。伤暑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刺,或有赤肿。盖天气浮于地表,故人气亦浮于肌表也。冒暑入肠胃,腹痛恶心呕泻。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月莫觉,变出寒热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症。但暑病多无身痛,间有痛者,或为澡浴,水湿相搏耳。

暑风暑厥又何如?

即暑 证,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为厥,厥与伤寒热厥义同,黄连香薷散。暑风乃劳役内动五脏之火,与外火交炽,则金衰木旺生风,香茹散加羌活,或六和汤合消风散。素有痰饮,因暑触动,痰热生风者,六和汤合星香散。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晾处,不可卧湿冷地,掬道上热土,放脐上,拔开作窍,令人尿于其中,待求生姜或蒜嚼烂,以热汤或童便送下,外用布蘸热汤熨气海立醒,后尤不可饮冷水,以大剂滋补药服之。如心神恍惚,用五苓散,灯心同煎,入朱砂末调服,有汗加黄 。因酒引暑入腹尿血者,去桂加黄连。或神昏惊悸妄言,用益元散,量加朱砂,新汲水调服二钱,降胃火、治烦热、利湿止渴之要药。

痰火绞脉俱可吐,

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体虚实吐之,火郁发之之义也。吐痰喘气急痞塞,入药不得者,急煎六和汤,调麝二厘服。绞肠痧,腹痛不可忍,或连心痛展转在地,手足亦有冷者,乃肠绞缩在腹,须臾能死,急用热汤调盐一两,灌入即安。或再用陈艾、陈樟木、陈壁土各等分,水煎,连服三四服。刺血法见急救。

祛暑和中(利湿消导其杂)证自除。

夏月人多饮水食冷,故宜利湿兼以消导,汗多者忌渗。祛暑,香薷散、黄连解毒汤、清肺生脉散、白虎汤加参、柴;寒热不定,小柴胡汤;和中,大、小调中汤、薷苓汤、枇杷叶散、胃苓汤、桂苓甘露饮、六和汤。

寒郁甚者须反治,

伏阴在内之时,避暑贪凉,外又袭阴冷之气,郁遏周身阳气,宜辛温解散,薷藿汤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冷,加干姜、砂仁、神曲。若外触暑气,内伤冷食,以致外热内寒,宜清暑益气汤。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生冷,腹痛呕泻,宜理中汤加麦芽、砂仁,或大顺散,或二气丹,冷水下丹丸。皆治因暑伤冷,非温散治暑之谓也。误服发黄、发斑、蓄血、闷乱而死。

内伤滋补免清 ;

内伤劳役,或素气血虚弱病暑者,一以滋补为主,慎用大热大凉之剂。暑重尿赤者,清暑益气汤;暑轻力倦者,补中益气汤或为丸;中 ,暂加香薷、扁豆;阴虚者,滋阴降火汤、肾气丸。

三伏炎蒸尤可畏,大热伤气,养生家谓此时纵酒恣色,令人内肾腐烂,至秋方凝,甚则化水而死。

预防不独羡香薷。

时常御暑,体实者,香薷散、益元散,虚者忌用。盖脾虚者,不必因暑劳役,及乘凉致病,每遇春末夏初,头疼脚软,食少体热,名注夏病,宜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黄柏、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有痰,加半夏、姜汁,实三伏却暑之圣药也。如气衰精神不足,烦渴懒食者,生脉散、诱行丸。通用谢传万病无忧散。

湿气觉来分内外,

风寒暴暑伤人便觉,湿气熏袭人多不觉。有自外入者,长夏郁热,山泽蒸气,冒雨行湿,汗透沾衣,多腰脚肿痛。有自内得者,生冷酒面滞脾,生湿郁热,多肚腹肿胀。西北人多内湿,东南人多外湿。

内外又分上下中。

湿在上宜微汗,在中、下宜利二便或升提。

初入身沉(重)多困倦,

或肢节痛,或一身尽痛,甚则湿聚为痰,昏不知人,为直视,为郑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