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下肢骨折·跖骨骨折

2021-12-6 13:32| 发布者: 决明子| 查看: 433| 评论: 0

摘要: 第1跖骨头与第5跖骨头是构成足内、外侧纵弓前方的支重点,与后方的足跟形成整个足部主要的3个负重点。五块跖骨之间又构成足的横弓,跖骨骨折后必须恢复上述关系。跖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多发生于成年人。搜索 ...
       第1跖骨头与第5跖骨头是构成足内、外侧纵弓前方的支重点,与后方的足跟形成整个足部主要的3个负重点。五块跖骨之间又构成足的横弓,跖骨骨折后必须恢复上述关系。跖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多发生于成年人。
 【病因病机】
       多由直接暴力,如压砸或重物打击而引起,以第2~4跖骨较多见,可几根跖骨同时骨折。间接暴力如扭伤等,亦可引起跖骨骨折。长途跋涉或行军则可引起疲劳骨折。骨折的部位可发生于基底部、骨干及颈部。
       按骨折线可分为横断、斜形及粉碎性骨折(图6-100)。因跖骨相互支持,骨折移位多不明显。按骨折的原因和解剖部位,临床上跖骨骨折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型:

骨折·下肢骨折·跖骨骨折

       1.跖骨干骨折 多由重物压伤足背所致,多为开放性、多发性,有时还并发跗跖关节脱位。且足部皮肤血供较差,容易引起伤口边缘坏死或感染。

       2.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 因足内翻扭伤时附着于其上的腓骨短肌及腓骨第三肌的猛烈收缩所致,一般骨折片的移位不严重。

       3.跖骨颈疲劳骨折 好发于长途行军的战士,故又名行军骨折,多发于第2、3跖骨颈部,其中尤以第2跖骨颈发病率较高。由于肌肉过度疲劳,足弓下陷,第2、3跖骨头负重增加,超过骨皮质及骨小梁的负担能力,即逐渐发生骨折,但一般骨折段不至完全断离,同时骨膜产生新骨。

 【诊查要点】

       伤后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有纵向挤压痛。足部正、斜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第5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诊断应与跖骨基底骨骺未闭合、腓骨长肌腱的籽骨相鉴别,后两者压痛、肿胀不明显,骨块光滑规则,且为双侧性。跖骨颈疲劳骨折最初为前足痛,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2~3周后在局部可摸到有骨隆凸。由于没有明显的暴力外伤史,诊断常被延误。X线检查早期可能为阴性,2~3周后可见跖骨颈部有球形骨痂,骨折线多不清楚,不要误诊为肿瘤。

 【治疗】

       1.有移位的跖骨干骨折、骨折脱位、多发性骨折 可采用手法整复。在适当麻醉下,先牵引骨折部位对应的足趾,以矫正其重叠及成角畸形,以另一手的拇指从足底部推压断端,使其复位。如仍有残留的侧方移位,则继续在牵引下,从跖骨之间以拇食二指用夹挤分骨法迫使其复位(图6-101)。最后将分骨垫放置于背侧跖骨间隙之间,上方再以压力垫加压包扎于足托板上。跖骨骨折上下重叠移位或向足底突起成角必须纠正,否则会妨碍将来足的行走功能,而侧方移位则对功能妨碍较少。

骨折·下肢骨折·跖骨骨折

       2.第5跖骨基底骨折、行军骨折或无移位的跖骨干骨折 可局部敷药,外用夹板或胶布固定6周,以后应用药物熏洗并开始行走锻炼。第5跖骨基底骨折片常有软组织嵌入,骨折线消失时间一般比较长,只要症状消失,即可负重行走,不必待X线片示有骨性愈合才进行负重。

       开放性骨折或闭合性骨折在手法复位失败后,可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后用石膏托固定4~6周。对于陈旧性跖骨颈骨折因跖骨头向足底移位而影响走路时,可施行跖骨头切除术。

 【预防与调护】

       跖骨骨折,一般4~6周可临床愈合,而且不留后遗症。常见愈合较慢的原因为过早负重,虽然X线片显示骨折端有骨痂生长,但骨折线往往长期不消失,走路时疼痛,所以下地走路不宜过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