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结果证实炮制大黄仍保持了改善尿毒症状的作用。但炮制大黄中番泻叶甙从HPLC法中未得检出,仅侧出芦荟大黄素0.57%。大黄素0.52%和大黄根酚(Chrysophanol)2.7%。通过炮制降低了泻下作用,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更能起治疗尿毒症的作用。 4.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4.1大黄的止血作用 大黄对血管条显示明显的收缩作用。又从其中分得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在每1.3mg/ml的浓度,使血管条收缩张力提高428.84±58.42mg和500±80.80mg。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以每150mg/kg小鼠ip,可缩短出血时间4.5±3.9,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两者对凝血酶有激活作用,可使凝血时间比正常值缩短5-6分钟。从大黄对免及人体离体血管的作用,亦有助于阐明其止血作用原理。 4.2对血液粘度及微循环的影响家兔ig大黄(R.Palmatam)醇提物制成的20%混悬液,剂量0.5g/kg。2.5小时后,血沉无变化,各切速下全血粘度均有增加。中、低切速下增加显着,但统计处理尚无显着差别。小白鼠用大黄混悬液ig0.25ml/10g,2小时时均可见到微动脉和微静脉内血液速度减慢有颗粒状的红细胞聚集体,尤以微静脉内改变较明显。但血管径无明显变化,亦未有渗出及出血性变化。动物一般状况亦无明显变化。大黄的这种具有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血液粘度及使微循环血液流速减慢作用,与一般传统的活血药作用相反。 有报道大黄水煮液浓缩后用乙醇提取,制成每1ml含生药1g,内含0.8%吐温,pH7,取0.5ml制成的药液与5ug肾上腺素的混合液于局部滴注于小鼠肠系膜。观察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结果对微动脉血流有轻度的使血流停止时间提前的作用。对微动脉血液恢复时间有轻微促进作用(P>0.05)。有轻度促进微动脉恢复和减轻微动脉管径收缩程度的作用以及局部微循环的恢复。 4.3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4.3.1对血小板表面活性、血液粘度等的影响实验用家兔,体重2-3kg,以30%尿酯2ml/kg耳缘iv麻醉取血,作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测定。然后将100%大黄醇提物注射液1ml/kg剂量从耳缘iv(对照组用同量生理盐水),给药后30分钟再次取血作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测定。结果:大黄组(14只家兔)给药前圆树型血小板数为94.04±2.44%(X±SD下同)。给药30分钟后下降为86.42±2·86%。而扩大型血小板数则由5·96±2·44%升到13.58±2.86%。差别十分显着(P<0·01)。血小板聚休数由12.69±5.29个增加到29.04±4.82个,差别十分显着(P<0.01)。对照组(10只家兔)给水前圆树型血小板为88.59±5.15%,给水30分钟后为87.O±5.80%,无显着差别(P>0.05)。扩大型血小板分别为11.41±5.15及13.O±5.80(P>0.05)。血小板聚集数分别为24.45±14.66个及26.64±13.27个,无显着差别(P>0.05)。 用白色雄家兔24只,在SDI-Ⅱ型体外血栓形成仪的有机玻璃环上进行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大黄用100%醇提物1ml/kg从耳iv,30分钟再次从心脏取血观察,对照组用同量蒸馏水。结果:大黄组(14只家兔)血栓长度给药前为39.0±26.6mm,给药后增长为45.85±36.34mm,增长率为17.6%,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0只家兔)分别为46.80±22.01mm及43.9±27.99mg(P>0.05)。血栓湿重大黄组给药前为125.77.80mg,给药后增为130.54±94.74mg,增长率为3.7%,无显着差别(P>0.05),对照组分别为123.5±59.72mg及152.6±100.06mg,P>0.05。血栓干重,大黄组给药前为31.12±16.64mg,给药后为38.12±30·8mg,增长率为22.5%,无显着差别(P>0.05),对照组分别为26.70±13.30mg及32.70±21.36mg,P>0.05。结果表明大黄除有使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环血液作用减慢外,尚能使血小板表面活性增大,聚集性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别。这种作用与一般传统活血化瘀药的作用亦不相同。 4.3.2生大黄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动物用白色健康家兔,雌雄兼用,体重2-2.5kg,大黄(正品大黄)压碎,过100目筛,制成粉剂。剂量为每天ig3g/kg,连续3日,于每次给药后2小时测定循环血小板聚集率(RCPA),停药3日后再测1次,对照组用等量自来水。大黄具有明显促血小板聚集作用。从形态学变化也表明大黄具有促血小板聚集作用。仿吴氏法计数血小板,将每1mm血小板数乘0.001得新制10/L数。大黄具有升高血小板计数的作用。有报道,对53只家兔与60位正常人服大黄前后作血小板计数检验均无明显变化。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功能也均无明显变化。 4.3.3酒制大黄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酒制大黄分3种,即酒蒸、酒炖及热压,其中后者又依热压处理时间的长短分为3种,生大黄作为炮制品的对照。各种样品的实验剂型均为煎剂,并经去鞣质处理,浓度为1g(生药)/ml。实验动物为大耳白家兔,体重2.5-3·0kg为供血动物。给药方式为体外试管法,然后用光密度法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表明对血小板聚集确有抑制作用,其强度则随炮制情况而异,酒炖与酒蒸大黄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与大黄相似,热压酒制大黄的抑制作用较强(p<0.001),热压酒制大黄的活血功能优于生大黄。 4.3.4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小板聚集性TXA2/PGI2平衡的影响 实验观察大黄对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大鼠在不同给药时间后血小板数目(BPC),血小板聚集性,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PGI2与TXA2的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1a与TXB2的变化。结果表明,ip给于大黄水提物4g/kg后,大鼠与对照组(ip同生性理盐水)相比,2小时死亡率明显降低(p<0.01);脑组织损伤程度减轻,明显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速度(p<0.01)。给药30分钟后,血浆TXB2水平明显降低(p<0.01);2小时时接近正常动物血浆水平。血浆6-keto-PGF1a在给药30分钟时升高(p<0.05),2小时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XB2/6-keto-PGF1a比值在给药30分钟时由给药前的3.1降低至1.8;2小时TXB2/6-keto-PGF1a比值减少到0.9。这些结果表明,大黄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XB2合成,降低TXB2/6-keto-PGFla比值有关。 4.3.5对微循环、肺血管通透性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麻醉小鼠皮肤微循环,应用显微电视测定2、3二级微动脉和微静脉口径,比较给于大黄前后的变化。给药后16只小鼠中有10只鼠微动脉收缩,其余6只鼠则是扩张;微静脉亦有类似的变化。小鼠烫伤后,皮肤的2、3二级微动脉和微静脉呈明显收缩,如预先给于大黄小鼠烫伤后,微动脉和微静脉未见收缩,而有轻微扩张。Iv肾上腺素复制小鼠肺水肿,测定肺内T1824含量以判定血管通透性变化。大黄治疗组小鼠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肺血管通透性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烫伤大鼠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加,而应用大黄的大鼠烫后血小板聚则减轻。大黄对正常大鼠血小板聚集则无影响。实验表明,大黄具有调节微血管扩张,改善组织微循环灌注;影响血液流变性。 4.4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波叶大黄多糖(RHP)体外可使凝血时间比生理盐对照组延长250%,凝血酶时间延长264%。体内抗凝血作用,igRHP100和200mg/kg,30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血凝时间分别延长93%和110%;ipRHP100和200mg/kg,10分钟后与对照组织相比,小鼠血凝时间分别延长101%和116%家兔igRHP56mg/kg后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可延长34%。IgRHP56mg/kg,可使家兔特异性血栓形成时间延长78%,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时间延长54%,血栓长度缩短26%,血栓湿重减少45%,血栓干重减少54%,血小板数减小37%,血小板粘附率降你50%,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47%,纤溶酶活力增加86%,全血比粘度降低15%,血浆比粘度降低14%,全血还原比粘度降低17%,红细胞压积容量降低20%,血沉率增加94%。寺次捷年等亦曾报道大黄有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5.1大黄的泻下作用5.1.1不同商品大黄的泻下作用 正品大黄有西宁大黄,基源为掌叶大黄或唐古特大黄:雅安大黄,基源为药用大黄;武威大黄,基源为唐古特大黄;礼县大黄基源为唐古特大黄。非正品大黄有藏边大黄(R.Emodi),天山大黄(新疆大黄)(R.WitTCMLIBochii)。分别以10倍左右自来水浸泡30,加热至沸,20分钟后,趁热以双层纱布滤,浓缩至50%,小鼠ig给药后置代谢笼中连续观察4小时(观察期间禁水禁食),按粪便性状分为正常、软便(粪粒成形,但松软膨大,含水分较多,或在滤纸上呈水渍迹)、溏便(粪便略成形或不成形如稠状)、稀水便(稀薄或如水样)四等。分别记录软使、溏便和稀便第一次排出时间。用简比机率法计算4小时内溏便ED50及稀便ED50,用直线回归法计算溏便ED50时的稀便率及溏便ED50T等。天山大黄和藏边大黄以及4种正品大黄都显示较明显的泻下作用。正品与非正名大黄相比,非正品大黄致泻率较低,但正品大黄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5.1.2不同大黄制剂的泻下作用 大黄煎剂有明显泻下作用,其作用受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大黄加水回流1小时,其ED50由300增至520mg/kg。回流3小时,作用几乎消失。其热水浸出液,在酸、碱条件下或50℃减压浓缩,泻下效力均不受影响。沸水浴常压浓缩,其泻下效力仅为原浸出液的1/3。泻下效力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以煎沸30-60min最理想。大黄总甙、大黄煎剂与生大黄粉等不同制剂对小鼠泻下作用的比较表明大黄总甙组的泻下作用出现时间较早,稀、软便次数较多。 5.1.3炮制对大黄泻下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采用掌叶大黄或唐古特大黄去掉栓皮的根和根茎。炮制品的制备方法。其中酒炖大2黄加热延长为30小时。将生大黄及各种炮制品分别研细,过200目筛,60℃烘3小时,取出放干燥器内贮存,实验前用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亩用。实验方法:采用藤村等改进的泻下作用生物检定法。选用18-22g小鼠,按体重随机分5-7个剂量组,每组10只,将不同浓度的药液按0.25ml/10g体重ig给药,观察6-7小时内小鼠泻下的只数,用机率对数绘图法分别求出生品、制品的泻下ED50值及标准误,计算相对效力。同时观察生品及炮制品混悬液泻下出现时间、泻下物性状、次数与重量的比较,炮对大黄泻下成分的影响等。大黄生品泻下ED50值为0.18g/kg,说明小剂量即有明显的泻下作用,炮制品泻下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从泻下成分量的变化看,酒炒、醋炒制品泻下成分几乎未受影响。酒炖、清宁片、醋煮制品及大黄炭泻下成分明显减量。在同等泻下效力剂量下(ED50量),换算出大黄各样品中泻下成分的量,出现与百分含量相反现象,提示大黄中可能还有其它泻下活性较强的物质或起协同作用的物质存在。因此在测定泻下效力时,除以测定番泻甙量的变化外,尚应结合生物测定法为宜。因生物测定法所反映出的泻下效力与临床应用结果较为一致。 5.1.4不同的大黄制剂及大黄中所含的有关成分泻下效力 生大黄、酒炒大黄、醋炒大黄、酒炖大黄、清宁片、醋煮大黄、大黄炭的ED50。大黄浸膏ig或ip给药的ED50分别为117和270mg/kg,直接由回肠向大肠内注入的ED50为44mg/kg,约为ig的1/3剂量。番泻甙Aig或sc给药,ED50分别是15及14mg/kg;ip给药为27mg/kg,im达40mg/kg仍无效;iv剂量为6.4mg/kg。亦有报道,番泻甙A、B、C、D、E、F的泻下活性相似,小鼠ED50为13.3-16.1mg/kg;)葡萄糖-大黄酸蒽酮的ED50为20.0mg/kg;8-葡萄糖-芦荟大黄素ED50为71.6mg/kg;芦荟-大黄素的ED50为59.6mg/kg;大黄酸ED50为97.5mg/kg;8-葡萄糖-大黄酸ED50为103.0mg/kg。 5.1.5泻下作用的机理a.大黄有缓泻作用,大鼠及豚鼠肠肌实验表明,游离大黄素有类似乙酰胆硷样作用,并可被阿托品所对抗,大黄素可能与所作用器官和肌肉蛋白结合而表现胆脸能的作用。抑制Na+、K+从肠腔转运至细胞,可能是与抑制ATP酶活性有关,使水分滞留在肠腔而促进排便。所以大黄的泻下特点是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以蒽醌(酮)的甙泻下效力较强,游离蒽酮较弱,游离蒽醌最弱。双蒽酮比单蒽酮强。后发现番泻甙A为大黄泻下最强的成分,番泻甙E和F与其它已知番泻甙类化合物的致泻作用相仿。在研究番泻甙类成分泻下作用机理时发现大黄浸膏及番泻甙A都是经胃给药作用强,而番泻甙元iv给药作用最强。作用部位在大肠。Ig大黄浸膏可显着增加大肠运动,并使大肠中水分增加,而对小肠则无影响。如小鼠先用氯霉素处理(使肠内细菌受抑制)后再给药,则使番泻甙A的泻下作用明显减弱,而对番泻甙元却无影响。因此认为蒽甙的糖基具有保护蒽酚(酮)运输到大肠而不被氧化的作用,蒽甙到达大肠后被细菌的酶水解为游离甙元,刺激大肠使排空运动增加,导致排便。研究又表明大黄在体内真正起到作用的物质系大肠内细菌代谢的还原产物大黄酸蒽酮-8-葡萄糖甙(8-GRA)及其分解产物失去糖基的大黄酸蒽酮,这两种成分可能是大黄在体内真正起泻下作用的物质。此外,蒽甙也有很大部分是由小肠吸收经肝脏转化,再作用于骨盆丛,促使大肠蠕动而致泻。如结扎小肠与大肠交界处,再将蒽甙注入小肠,药物仍可在大肠起作用;大黄服用后一般需经6-8小时才起作用,这表明大黄是先在小肠吸收后入血液,再运转到大肠,刺激大肠而显效果。因此认为蒽酮的致泻作用是首先刺激粘膜下神经丛,随后使更深部位肌肉的神经丛兴奋,如果事先用昔罗卡因麻痹了粘膜神经丛,则蒽酮就不能引起运动亢进。如果兴奋冲动较昔罗卡因先达到肌肉神经丛,则昔罗卡因就不能抑制运动亢进。因此有二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经过奥厄巴赫氏(Auerbach's)神经丛;一种认为是在豚鼠中是刺激骨盆核而产生泻下。但无论那种说法,通过神经丛而使肠运动亢进这一点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