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 桂 Ròuguì(《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于秋季剥取,阴干。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油板桂等。本品香气浓烈特异,味甜、辣。以皮厚、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药性】辛、甘,大热。 【归经】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应用】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 本品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滑精遗尿,夜尿频多,常与附子、熟地、山茱萸等药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右归饮(《景岳全书》)。 2.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 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治胸阳不振,寒邪内侵之胸痹心痛,可与附子、薤白等同用。治寒邪内侵或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可单用研末,酒煎服;或与干姜、高良姜、荜茇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 3.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 本品辛散温通,能行气血,通经脉,散寒止痛。治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闭经、痛经,可与当归、川芎、小茴香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治风寒湿痹,尤以治寒痹腰痛为主,常与独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治疗阳虚寒凝,血滞痰阻之阴疽、流注,常与鹿角胶、炮姜、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4.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本品大热入肝肾,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元。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所致的眩晕目赤、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者,常与山茱萸、五味子、牡蛎等同用。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益气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温运阳气以鼓舞气血生长之效,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鉴别用药】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肉桂中含挥发油(桂皮油)1.98%~2.06%,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52.92%~61.20%。还含有肉桂醇,肉桂醇醋酸酯,肉桂酸,醋酸苯丙脂,香豆素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2%(mL/g),含桂皮醛(C9H8O)不得少于1.5%。 2.药理作用 肉桂有增强冠脉及脑血流量的作用;其甲醇提取物及桂皮醛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血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肉桂酸钠具有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等作用;桂皮油能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并可引起子宫充血;其肉桂水提物、醚提物对动物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肇庆产肉桂降糖作用明显。桂皮油对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有抑制作用。桂皮的乙醚、醇及水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