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排草香拼音Pái Cǎo Xiānɡ 别名排草、香排草、细梗香草、合血香、满山香[江西德兴] 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细梗排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的全草。夏秋采集,阴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祛风,止咳,调经。用于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排草香拼音Pái Cǎo Xiānɡ 别名排香、香排草、香草(《四川中药志》),毛柄珍珠菜(《广西植物名录》)。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的全草。夏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有香气。茎下部匍匐地面,节上生须根与分出直立的枝,高达50厘米;茎细长,呈四角或五角形,棱生狭翅,无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6厘米,宽7~17毫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羽状脉每侧4~5条,淡绿色,纸质;叶柄长2~6毫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甚细,长2~3厘米;花黄色,直径约1厘米;花萼长约3毫米,下部合生,5长齿裂,内面及边缘有红色腺点密生;花冠5深裂,长约6毫米;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着生花冠基部,花丝很短,长约1毫米,花粉囊长约4毫米;雌蕊1,子房1室,近球形,直径1毫米,花柱长约5毫米。蒴果球形,直径2毫米。种子多数,细小,多角形。花期6月。果熟期秋末。 生境分部喜生于山地斜坡草丛中,茂密的林边及林下。分布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 性味《四川中药志》:"味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感冒,咳喘,风湿痛,月经不调。 ①《中国药植志》:"治虚弱。" ②《四川中药志》:"祛风湿,理气,止气痛,醒脑除烦,搽雀斑。" ③《广西植物名录》:"益气补虚,祛风活血。治虚弱,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感冒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临床应用治疗水肿:取排草香根1两(去枝梗)加水12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儿童酌减)。观察43例,服药后1~2天尿量迅速增加,4~5天一般水肿即基本消退。但对原发疾病仍须行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排草香拼音Pái Cǎo Xiānɡ 英文名Herb of Hairystalk Loosestrife 别名排草、耙草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排草香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isochilus carnosus (L.)Wall.[La-uandula carnosa L.] 采收和储藏:4-5月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粗壮有分枝、四棱形,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1.3-5cm,密被白色绒毛;叶片长圆状卵形,长宽各5-7cm,先端钝至圆,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具细圆齿、肉质,具皱纹,两面被白以绒毛和血红色腺点。穗状花序着生于茎顶及分枝顶端,长2.5-7.5cm,直径0.9-1.9cm;花萼被微柔毛,果时萼筒膨大,萼檐二唇形,上唇在果时大而宽,呈卵形,下唇截形,具不明显的齿,口部收缩;花冠淡紫色,长度为花萼的2倍,冠檐二唇形,上唇短,4裂,下唇延长,全缘,内凹;雄蕊4,前对较长,花丝分离,花药卵圆形,2室;花柱较雄蕊长,先端呈相等的2裂。花期3月。 生境分部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根头部残茎呈四方柱形,紫褐色,多劈成二字形纵向破裂,中空有髓,工5-15cm,直径2-3cm。下商有成丛的众多细长须根,细根又分出很多毛茸状梢根,必茂成乱须状,须根长10-20,直径不及1mm,幼小者纤细如毛发。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质柔韧,不易折断,易纵向撕裂,断面淡黄棕色。气清香,味淡。 以残茎短、须根多而长、灰轩色、气浓香者为佳。不带残茎者称“排草茸”,质量最好。 化学成分叶含少量芹菜素(apigenin)及木犀草素(lute-olin)[1]等。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化湿避浊;利水消肿。主暑显吐泻;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当局洗浴或烧烟熏。 各家论述1.《中国药植志》:治虚弱。 2.《四川中药志》:祛风湿,理气,止气痛,醒脑除烦,搽雀斑。 3.《广西植物名录》:益气补虚,祛风活血。治虚弱,气管炎,哮喘,月经不调,感冒咳嗽。 临床应用治疗水肿。取排草香根 1两(去枝梗)加水1200ml,煎至300ml。 日服2次,每次150ml(儿童酌减)。观察43例,服药后 1-2天尿量迅速增加,4-5天一般水肿即基本消退。但对原发疾病仍须行病因治疗及对症处理。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