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麻 Tiānmá(《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冬季茎枯时采挖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季发芽时采挖者名“春麻”,质量较差。采挖后,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本品气微,味甘,久嚼有黏性。以色黄白、角质样、切面半透明者为佳。切薄片生用。 【药性】甘,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 1.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本品主入肝经,功擅息风止痉,且味甘质润,药性平和,故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治疗小儿急惊风,可配伍钩藤、全蝎、僵蚕等,如钩藤饮子(《小儿药证直诀》);治疗小儿脾虚慢惊,则与人参、白术、僵蚕等配伍;用治小儿诸惊,可与全蝎、制南星、僵蚕等同用;治疗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可与天南星、白附子、防风等药配伍,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本品既息肝风,又平肝阳,善治多种原因之眩晕、头痛,为止眩晕之良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常与钩藤、石决明、牛膝等同用,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用治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痰多胸闷者,常与半夏、茯苓、白术等健脾燥湿之品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治疗头风头痛,头晕欲倒者,可配等量川芎为丸,如天麻丸(《普济方》)。 3.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 本品既息内风,又祛外风,并能通经络,止痛。用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等,可与没药、制乌头、麝香等药配伍。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者,多与秦艽、羌活、桑枝等祛风湿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鉴别用药】羚羊角、钩藤、天麻均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疗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但羚羊角性寒,息风止痉力最佳,为治肝风惊厥抽搐之要药;又能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治疗高热神昏,热毒发斑及肝热目赤肿痛。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多用治热极生风或小儿高热急惊风。天麻甘平质润,虽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但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又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酚类成分: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天麻苷元)、4-羟苄基甲醚、4-(4-羟苄氧基)苄基甲醚;脂肪酸类成分:棕榈酸、十七烷酸;多糖:天麻多糖、杂多糖GE-Ⅰ、Ⅱ、Ⅲ。还含有胡萝卜苷,多种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如铬、锰、铁、钴、镍、铜、锌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天麻素(C13H18O7)和对羟基苯甲醇(C7H8O2)的总量不得少于0.25%。 2.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改善学习记忆、保护神经元、抗焦虑、抗抑郁、降血压、扩张血管、保护心肌细胞、抗凝血、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抗炎、镇痛等作用。并能抗衰老、抗氧化、抗缺氧、抗辐射、保肝、保护胃黏膜、兴奋肠管。天麻多糖还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 附药:密环菌 本品为白蘑科真菌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ex Fr.) Karst.的子实体。性味甘,平;归肝经。功能平肝息风,祛风通络,强筋壮骨。适用于肝阳上亢、头晕头痛、失眠,以及风湿痹证、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等。煎服,30~60g。密环菌为天麻种子和块茎均赖于供给营养而生长的一种发光真菌,因其具有与天麻相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故可作为天麻的代用品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