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肌劳损是指积累性外力等原因导致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而引起腰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伤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现青壮年发病也占相当比例,常与职业或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是引起腰痛的最常见损伤疾患之一。 【病因病机】 引起慢性腰肌劳损的病因较多,而主要原因是劳逸过度的积累性损伤,其次是急性外伤迁延、风寒湿邪侵袭和先天性畸形等。 积累性损伤,多由于腰部肌肉疲劳过度,如长时间的弯腰工作,或由于习惯性姿势不良,或由于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体位,致使肌肉、筋膜及韧带持续牵拉,肌肉内的压力增加,血供受阻,肌纤维在收缩时消耗的能源得不到补充,产生大量乳酸,加之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清除,积聚过多,而引起炎症、粘连。如此反复,日久即可导致组织变性,增厚及挛缩,并刺激相应的神经而引起慢性腰痛。 急性损伤之后失治或误治,或反复多次损伤,致使受伤的腰肌筋膜不能完全修复,因慢性无菌性炎症,受损的肌纤维变性或瘢痕化,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慢性腰痛。 风寒湿邪侵袭可妨碍局部气血运行,促使和加速腰骶部肌肉、筋膜和韧带紧张痉挛而变性,从而引起慢性腰痛。 先天性畸形,如骶椎隐裂,使部分肌肉和韧带失去附着点,从而减弱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一侧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两侧腰椎间小关节不对称使两侧腰骶肌运动不一致,造成部分腰背肌代偿性劳损。 【诊查要点】 多有腰部急性损伤迁延或腰部慢性劳损史。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弯腰困难,若勉强弯腰则疼痛加剧,适当活动或经常变换体位后腰痛可减轻。腰部喜暖怕凉,腰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常喜两手捶腰,以减轻疼痛。检查脊柱外形一般无异常,有时可见腰椎生理性前曲变浅,严重者腰部功能可略受限。单纯性腰肌劳损的压痛点,常位于棘突两旁的竖脊肌处、髂嵴后部或骶骨后面的竖脊肌附着点处。若有棘上或棘间韧带劳损,压痛点则位于棘突上或棘突间。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X线摄片检查多无异常改变,部分患者可有脊柱腰段的轻度侧弯,或有腰椎骶椎先天性畸形,或伴有骨质增生。 【治疗】 以手法治疗为主,配合药物、练功等方法治疗。 1.理筋手法 手法治疗的目的在于舒筋活血,理顺肌筋,松解粘连,加速炎症消退,缓解肌肉痉挛。手法操作主要有循经推法、腰背按揉法、局部弹拨法、散手拍打法、卧位斜扳法等。手法应轻快、柔和、灵活、稳妥,忌用强劲暴力,以免加重损伤。 2.药物治疗 气滞血瘀者治宜行气活血、舒筋祛瘀,方用活血舒筋汤加减;湿热蕴结者治宜清热利湿、舒筋通络,方用四妙散加减;风寒湿痹者治宜祛风除湿、温通经络,方用羌活胜湿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肝肾亏虚者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用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大补阴丸加减。局部可外贴伤湿止痛膏、狗皮膏等,或外擦正红花油、正骨水等。 3.固定方法 一般无需固定,疼痛较重者可用腰围固定保护,但时间不宜过长。 4.练功活动 积极进行腰部练功活动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可增强腰背肌的肌力,调节脊柱的内外平衡。可选用仰卧位的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或俯卧位的飞燕点水法进行锻炼。练功活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针灸治疗 取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三阴交等穴位针刺,痛点可配用拔火罐疗法,以温通经脉,消除炎症。 6.针刀疗法 可用小针刀对压痛点可触及的条索状结节组织粘连部分进行局部剥离、松解,以达到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的目的。 7.物理疗法 可采用超短波、磁疗、频谱仪、中药离子导入等配合治疗,以减轻疼痛。 【预防与调护】 平时应注意腰部的正确姿势,经常变换体位。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适当参加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及腰背肌力量。注意腰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急性扭伤者应及时治疗,预防迁延成为慢性劳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