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水栀拼音Shuǐ Zhī 别名伏尸栀子(《雷公炮炙论》),水栀子(《八闽通志,),黄箕子、黄枝(《福建民间草药》),马牙栀、建栀、黄栀子(《药材学》)。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的果实。 原形态大花栀子,又名:水鸡花(《质问本草》),栀子花。 常绿灌木。枝绿色,幼枝具垢状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边缘白色,两面光滑,革质;具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花大,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径约7厘米,白色,极香;萼裂片6,线状;花冠裂片广倒披针形;雄蕊6,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实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7厘米,径1~1.5厘米,黄色,纵棱较高,果皮厚,花萼宿存。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本植物的根(水栀根)、叶(水栀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①《中国药植志》:"能散热毒。"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扭伤。"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 复方治扭伤:水栀六至七粒,面粉一两,黄酒二两,生姜半两。共捣烂,敷于伤部。(《福建民间草药》) 备注本品与栀子相似而较长大,一般多作染料用,药用大多作外伤敷料。此外,同属植物狭叶栀子的果实,亦作水栀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水栀拼音Shuǐ Zhī 英文名fruit of Largeflower Gardenia 别名伏尸栀子、水栀子、黄箕子、黄枝、马牙栀、建栀、黄栀子、小栀子 出处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大花栀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var.gran-diflora Nakai 采收和储藏:8-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大花栀子,常绿灌木。枝绿色,幼枝具垢状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具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生成鞘;叶片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cm,宽2-5cm,先端渐尖或短尖,全缘,两面光滑,花大,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径约7cm,花白色,极香;花萼裂片6,线状;花冠裂片广倒披针形;雄蕊6,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果实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7cm,径1-1.5cm,黄色,纵棱较高,果皮厚,花萼宿存。花期5-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较大,长圆形,长3-7cm。表面棕红色或黄棕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5-8条,较高。顶端有宿萼,具5-8个长裂片,多碎断,基部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种子多数。气微,味酸苦。 化学成分种子含藏红花素(Crocin)、甘露醇,以及一种熔点为167-168℃的成分,可能是植物激素。枝皮含山梨糖醇(Sorbitol)、甘露醇等多羟基醇。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散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热毒;黄疸;鼻衄;肾炎水肿;挫伤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中国药植志》:能散热毒。 2.《福建民间草药》:治扭伤。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