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
|
物理学的(如热、压力、时间):过热/冷环境可能导致根管预备机不能正常工作。
化学的(如腐蚀、降解、污染):强酸强碱清洗、消毒和灭菌溶液导致根管预备机损害;非预期使用于有麻醉剂的环境中,可能因为电气连接、设备结构、静电预防不良等引起混合气体爆炸。
电磁场(如对电磁干扰的敏感度):抗电磁干扰能力差,特定环境设备工作不正常;A类设备在B 类设备的环境中使用会对公共电网产生影响,干扰公共电网中其他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不适当的能量供应:设备的供电电压不稳定,导致根管预备机/附件不能正常工作或损坏。
|
清洁、消
毒和灭菌
|
未对清洗、消毒、灭菌过程进行确认或确认程序不规范:使用说明书中推荐的对直接或可能接触患者部件,如手机或相关部件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未经确认,不能对相关部件进行有效清洗、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执行不恰当:使用者未按要求对根管预备机或相关部件进行防护或消毒和/或灭菌,导致交叉感染。
|
处置和废弃
|
没提供信息或提供信息不充分:未在使用说明书中对根管预备机的处置和废弃方法进行说明,或信息不充分;未对设备的废弃处置进行提示性说明。
|
材料
|
生物相容性:与人体接触的手机部分选择不当可致过敏等反应。
|
人为因素
|
设计缺陷引发可能的使用错误。
易混淆的或缺少使用说明书:如缺少详细的使用方法、缺少必要的技术参数、缺少必要的警告说明、缺少电路图和元器件清单、缺少运输和储存环境条件的限制;设备在故障状态(如自停保护功能、变压器过载、断开保护接地线、设备的元器件出现故障)下运行可产生危险警示不足;使用不适当的根管预备机;使用前未检查设备工作状态;操作说明过于复杂,不易懂;未说明如何正确维护、保养设备/附件。
设置、测量或其他信息的显示不明确或不清晰:设置或测量参数未标示单位。
错误显示结果:测量结果显示错误。
控制与操作不对应,显示信息与实际状态不对应:根管预备机显示的转速范围、扭矩范围与实际的转速范围、扭矩范围不一致。
与已有的器械比较,样式或布局有争议:显示参数与多数同类设备通用的显示参数布局不相同,可用性差,可能引起参数设置错误。
由缺乏技术的/未经培训的人员使用:使用者/操作者未经培训或培训不足,不能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设备。
与消耗品/附件/其他医疗器械的不相容性:未按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指定类型和型号的根管预备机,致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
|
失效模式
|
由于老化、磨损和重复使用而导致根管预备机功能退化:手机由于反复消毒和灭菌、使用磨损等原因造成功能退化。
|
表2 部分危险(源)、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害处境和可发生的损害之间的关系
危险(源)
|
可预见的事件序列
|
危害处境
|
损 害
|
电磁能(电磁干扰)
|
(1)可能共同使用的设备(超声洁牙机、根尖定位仪、光固化机等)对根管预备机的电磁干扰,静电放电对根管预备机产生干扰等;
(2)根管预备机产生的电磁干扰对可能共同使用的设备的影响等。
|
(1)设备活动部件意外运动;设置参数自行改变;
(2)其他同时使用的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
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或无法启动。
|
漏电流
|
(1)出厂产品质量控制不严,过充、过流和过压保护设计不合格;
(2)可触及外壳、应用部分与带电部分隔离/保护不够,漏电流超出允许值。
|
应用部分、外壳漏电流超过标准要求。
|
漏电流超出允许值,患者感觉不舒服,严重时受到电击损伤;
|
机械力伤害
|
(1)运动部件防脱、防裂功能失效;
(2)机械伤害自停防护功能缺失或防护功能失效。
(3)运动部件(底座解锁脚踏开关位置不合理)
|
应用部分不受控运动。
|
患者受到机械损伤。
|
功能的丧失或损坏(手机、根管预备器械)
|
(1)运动部件长期使用的磨损;
(2)制造时不合格。
|
防脱、防裂功能失效,根管预备器械飞脱或断裂。
|
患者受到机械损伤。
|
操作(脚踏开关、主机误操作)
|
(1)未放置在指定位置;
(2)误接触脚踏开关或主机功能键。
|
设备意外启动。
|
设备非预期启动,患者受到伤害。
|
不完整的使用说明书(附件安装)
|
(1)使用说明书未对部件/配件使用作出详细说明;
(2)使用说明书未对部件安装作出说明;
(3)使用说明书未对部件承载能力作出说明;
(4)错误的部件安装说明。
|
部件安装不正确,部件松动,不能正确实现预期的功能、运动部件断裂。
|
延误治疗,运动部件断裂使患者受到伤害。
|
细菌感染
|
(1)手机或相关可重复处理使用部件清洗、消毒、灭菌方法不当,有残留细菌;
(2)使用者未按要求对手机或相关可重复处理使用部件执行清洗、消毒、灭菌,有残留细菌。
|
患者间有害细菌交叉感染。
|
器官受损、病情加重、死亡。
|
由于根管预备机的原理、功能和结构的差异,本章给出的风险要素及其示例是常见的而不是全部的。上述部分只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不是风险管理的全部。申请人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危险,并对采取控制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