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2019-4-2 15:43|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744| 评论: 0

摘要: 知 母 Zhīmǔ(《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 ...

知 母 Zhīmǔ(《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本品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以切面色黄白者为佳。生用,或盐水炙用。

【药性】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

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本品味苦甘,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主入肺经,苦寒能清肺热,甘寒能滋肺阴、润肺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质稠,常与黄芩、栀子、瓜蒌等清肺、化痰药同用,如清金化痰汤(《统旨方》);治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骨蒸潮热 本品入肾经,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地黄等泻火、滋阴药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内热消渴 本品苦甘寒质润,取其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治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证,可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阴虚肠燥便秘 本品能滋阴润燥以通便,用治阴虚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润肠通便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2g。本品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能滑肠通便,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鉴别用药】石膏与知母均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用,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症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等,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石膏重在清脏腑实热,泻肺胃火,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此外,煅石膏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烧烫伤等;知母甘苦性寒质润,具有滋阴润燥作用,既用于肺热咳嗽,又用于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骨蒸潮热、肠燥便秘等。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为知母皂苷A-Ⅰ、A-Ⅱ,知母皂苷B-Ⅰ、B-Ⅱ等。还含有知母多糖、芒果苷、异芒果苷、生物碱及有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芒果苷(C19H18O11)不得少于0.70%,饮片不得少于0.40%;含知母皂苷BⅡ(C45H76O19)不得少于3.0%,饮片不得少于2.0%

2.药理作用 知母浸膏有解热作用,能防止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癌、抗溃疡、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等作用。所含皂苷能明显降低甲状腺素造成的耗氧率增高,抑制Na+K+ATP酶活性。还能调整β–肾上腺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的相互关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寒水石下一篇:栀子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