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桐子拼音Shān Tónɡ Zǐ 别名毛桐、臭樟木、大马桑叶 来源大戟科山桐子Mallotus nepalensis Muell.-Arg.,以根、皮入药。 生境分部贵州。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生新解毒。主治骨折,狂犬咬伤,骨结核。 用法用量根1两。皮0.5~1两,煮糯米粥吃。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山桐子拼音Shān Tónɡ Zǐ 别名毛桐、臭樟木、大马桑叶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尼泊尔野桐的根或树皮。秋季采收。 原形态落叶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平滑,嫩枝有黄色毛。叶互生,多丛集于枝端;叶柄长8~14厘米,具黄色毛,嫩叶带红色;叶片阔卵形,长12~18厘米,宽13~16厘米,先端尾状突尖,基部圆形或截形,有腺体1对,边缘微波状,下面散生黄色腺点。总状花序顶生。蒴果椭圆形,具黄色毛;种子黑色,半圆形。 生境分部生于杂木林中。 性味性平,味辛。 功能主治根:治骨折、骨结核,二至三两捣烂敷。树皮:治狂犬咬伤,一至二两煮糯米粥吃。 摘录《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