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老泻风、凤尾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Wallich's Brake 出处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西南凤尾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林下沟谷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2m。根茎长,横走,先端有卵状披针形鳞片。叶纸质,近生,一型;叶柄长60-120cm,红褐色,粗大如指,腹面扁平,有浅纵沟;先端三叉状,中间1枚最大,有1个二回羽裂的羽片,两侧再分叉各具1个二回羽裂的裂片;中间羽片椭圆形,长55-70cm,宽22-30cm,先端尾状,单数二回羽状分裂;羽片约20对,互生或近对生,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呈尾状,羽状深裂,长14-16cm,宽2.5-3cm;裂片20-25对,镰形,边缘不育处有小钝齿,背面黄棕色节状短毛;叶脉羽状,侧脉二叉状,沿小羽轴两侧形成1行狭长网眼。孢子囊群线形,沿裂片近中部的叶缘分布;囊群盖同形,全缘,膜质,黄棕色。 化学成分 根茎含蕨素(pterosin)B、C,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 palmi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地上部分含异蕨甙 (isopteroside)C、D,蕨甙(pteroside)D、Q,1R,2R,3R-1,3-二羟基-2,5,7-三甲基-6羟乙基-茚满烷-1-O-β-D-葡萄糖甙(1R,2R,3R-1,3-dihydroxy-2,5,7-trimethyl-6-hydroxyethyl-indane-1-O-β-D-glucoside)和3-羟基-6-羟甲基-2,5,7-三甲基-1-茚满酮(3-hydroxy-6-hydroxymethyl-2,5,7-trimethylindan-1-one)。 归经 肝;大肠经 性味 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止痢;定惊;止血。主痢疾;小儿惊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微苦、涩,性凉。有清热止血的功能。用于痢疾、惊风及外伤出血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