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他汀类药物治疗: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启动强化他汀治疗,并长期维持。已接受中等剂量他汀治疗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1.8mmol/L的患者,可增加他汀剂量或联合依折麦布进一步降低LDL。 6)早期侵入性治疗:具有下列高危因素者,宜行早期侵入性治疗⑨⑩ a)尽管已采取强化抗缺血治疗,但是仍有静息或低活动量的复发性心绞痛/心肌缺血。 b)cTnT或cTnI明显升高。 c)新出现的ST段下移。 d)复发性心绞痛/心肌缺血伴有与缺血有关的心力衰竭症状、S3奔马律、肺水肿、肺部罗音增加或恶化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e)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再灌注治疗(详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STEMI的最佳治疗策略是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即再灌注治疗。因此诊断急性STEMI时,无需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急诊PCI、CABG三种方法,由于中国县级医院急诊PCI的医疗队伍和医疗条件还不够健全,不具备CABG条件,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应当积极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3~24h转运行冠状动脉造影或转运PCI,部分具备条件的县级医院可以开展急诊PCI(见图2)。 根据具体病情,参照《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0年)、《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卒心痛、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合理选择中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 六、患者管理 (一)医疗机构管理。(⑬) 1.冠心病患者需要多学科合作的全程管理,涉及初步识别、门诊、住院、介入治疗、外科手术、随访、康复等多个环节,包括急诊救治、规范化治疗、长期随访、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患者自我管理等全程规范化管理。 (1)成立管理团队: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立由心内科、心外科、内分泌科、急诊科、康复科、影像科、护士、药师等组成的管理团队。有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医院,应将中医医师纳入管理团队。 (2)逐步建立随访制度,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及时做好电子信息登记和报告工作,并与居民健康档案相衔接,确保健康档案随患者转移。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立冠心病专病门诊。 (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出院计划和随访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门诊随访、社区随访、电话随访等方式。 (4)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5)对于有并发症并导致功能减弱或障碍者,有条件的医院可给予康复管理,包括制定康复方案,康复教育及针对性康复训练。 2.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等技术在县域分级诊疗中的应用,逐步统筹县域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设计规范,推动实现县域医共体内转诊患者信息的互联互通、检查资料共享和结果互认。 (二)患者自我管理。 1.鼓励成立自我管理小组等互助组织,通过多种手段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了解冠心病的基础知识,症状自我评估,加深对冠心病的认识。参加健康教育,提高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医疗依从性,遵医嘱执行检查和治疗,定期随访,执行干预行为,并提高医嘱执行率、干预行为知晓率。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 (2)控制体重。 (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建议每日运动30min,每周运动不少于5天。 (4)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及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5)应接受积极的降低LDL-C的治疗。 (6)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纠正生活习惯及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正常范围(≤6.5%),对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患者,HbA1c目标应控制在<7.5%或<8.0%;对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如NYHA心功能Ⅲ-Ⅳ级、终末期肾脏病、恶性肿瘤伴有转移、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HbA1c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每三个月应对合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三)中医健康管理。(⑬) 1.运动调养:指导患者合理开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合理控制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 2.情志调理:指导患者合理应用情志相胜、移情养性、顺情疗法、语言疏导、行为暗示等方式,调畅情志,愉悦心情。 3.饮食管理:根据中医辨证和食物性味归经给予膳食指导,防止饥饱失常,口味勿偏嗜,远离肥甘厚味辛辣之品。 4.生活起居:注意防风避寒,随时添减衣物,注意劳逸适度,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证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