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2022-2-21 17:11| 发布者: 橘井泉香| 查看: 160| 评论: 0

摘要: 《中药大辞典》:螳螂拼音注音Tánɡ Lánɡ别名不过、蟷蠰、薁洀貈、蛑(《尔雅》),蚀肬(《本经》),髦(《方言》),蚚父(《说文》),天马(《吕氏春秋》高诱注),螗螂、石螂(《尔雅》郭填注),屹肬(《 ...

中药大辞典》:螳螂

拼音注音
 
Tánɡ Lánɡ
别名
 

不过、蟷蠰、薁洀貈、蛑(《尔雅》),蚀肬(《本经》),髦(《方言》),蚚父(《说文》),天马(《吕氏春秋》高诱注),螗螂、石螂(《尔雅》郭填注),屹肬(《方言》郭璞解),拒斧、刀螂、蟷螂(《纲目》),斫父、斫郎(《说文解字注》)。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全虫。夏、秋间捕捉。

原形态
 

①大刀螂

体形较大,呈黄褐色或绿色,长约7厘米。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中纵沟两旁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其后方有细齿,但不甚清晰。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向后略微伸出,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性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细长。前脚足粗大,为镰刀状,基部外缘有短棘16个以上,腿节下外缘有短棘4个,以第2个最大。

栖于草丛及树枝上。捕食各种小虫。秋季产卵于草茎或树枝间,翌年春末孵化,幼虫形与成虫相似,惟翅较小。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小刀螂

体形大小中等,长4.8~9.5厘米,色灰褐至暗褐,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侧角部的齿稍特殊。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以上两种螳螂的卵鞘(桑螵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螳螂除上述2种外,常见而分布较广的尚有薄翅螳螂、巨斧螳螂及华北刀螂等,其全虫及卵鞘亦可同供药用。

化学成分
 

绿色螳螂的体液呈碱性,pH7.8~9.0,棕色螳螂则呈酸性,pH5~6(可能与食物有关)。在体外,此两色素的呈色,可因酸碱性而互变。薄翅螳螂的棕色色素与黄色色素都是胆绿素及其相类物质;薄翅螳螂的皮下及血液都含胆绿素。与高等动物一样,甘氨酸是合成胆绿素的材料。

性味
 

《医林纂要》:"甘咸,温。"

功能主治
 

治惊痫,咽喉肿痛,痔疮。

①《纲目》:"治小儿急惊风搐搦,又出箭镞,生者能蚀疣目。"

②《医林纂要》:"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入心而能泄热气,散瘀血。"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搐鼻、吹喉或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急惊,定搐:螳螂-个,蜥蜴一个,赤足蜈蚣一条。上三味,同为细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内。(《圣济总录》中分散)

②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一只(晒干),净冰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萼梅(去蒂)五分。共研细末,吹入喉内,能生肌,消炎。(福建)

③治痔疮:烧螳螂(褐色者)服之。(《新本草纲目》)

④治脚气(痹、水脚气):取螳螂体部,以饭粒捣和,包裹腿脚患处。(《动植物民间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螳螂

拼音注音
 
Tánɡ Lánɡ
别名
 

不过、蟷(虫曩)、蛑、巨斧、拒斧、髦、天马、螗螂、石螂、龅胧、食胧、刀螂、蟷螂、斫父、斫郎、猴儿、怒备、马螂康

英文名
 
Mantis
出处
 

出自 《本草纲目》:螳螂,骧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着枝上,即螵蛸也。房长寸许,大如拇指,其内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种节后一齐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见用者,惟《普济方》(按:应作《圣济总录》)治惊风,吹鼻定搐法中用之,盖亦蚕、蝎定搐之义,古方风药多用螵蛸,则螳螂治风,同一理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膛螂科动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小刀螂、广腹螳螂等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2.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3.Stalilia maculata Thunb4.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间捕捉,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于草丛及树枝上。

2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

4.

资源分布:1.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分布于南方各地。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4.分布于我国广东、台湾和湖北等地。

原形态
 

1.大刀螂,体形较大,长约8cm。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的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虫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

2.南方刀螂,体中等大小,细长,体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大而突出,单眼3个,红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长,前胸背板两侧几平行,中间有一浅纵沟。翅淡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节三角形,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显的橘红色斑纹。中足和后足细长。

3.小刀螂,体中等大小,长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侧角部的齿稍特殊。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色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

4.文腹螳螂,体中等大小,绿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前胸粗短,前半部两侧扩大,最大宽度为最狭处的2倍。两侧有明显的小齿。前翅革质,狭长如叶片状,外缘及基部青绿色,中部透明,外缘中间有淡黄色斑块;后翅膜质。前中镰刀状,前足基节下缘有4个齿。中足和后足细长。

栽培
 

气候:喜暖,树上栖生。野生、自由繁殖。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多为干瘪的虫体,长4-8cm,黑褐色或黄棕色。头部三角形,复眼1对,单眼3个,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触间上方;前胸背侧缘具细齿。翅、足多残缺不全。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微咸、涩。

化学成分
 

绿色螳螂的体液呈碱性, pH7.8-9.0,棕色螳螂则呈酸性, pH5-6(可能与食物有关)。在体外,此两色素的里色,可因酸碱性而互变。落薄翅螳螂的棕色色素与黄色色素都是胆绿素及其相类物质;薄翅螳螂的皮下及血液都含胆绿索。与高等动物一样,甘氨酸是合成胆绿素的材料。

药理作用
 

有镇静和消炎作用

炮制
 

净制:除去杂质;切制:用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归经
 

心;肝经

性味
 

味甘;咸;性温

注意
 

血热无瘀者慎用。

功能主治
 

定惊止搐;解毒消肿。主小儿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疔肿恶疮;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2只。外用:适量,捣敷、研末(口畜)鼻、吹喉或调敷。

复方
 

①治小儿急惊,定搐:螳螂一个,晰蜴一个,赤足蜈蚣一条。上三味,同为细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内。(《圣济总录》中分散)②治喉症,不论新久,咽喉肿痛或破烂:螳螂一只(晒干),净冰片一钱,硼砂七分,正绿窖梅(去蒂)五分。共研细末,吹入喉内。能生肌,消炎。(福建)③治痔疮:烧螳螂(褐色者)服之。(《新本草纲目》)④治脚气(痹、水脚气):取螳螂体部,以饭粒捣和,包裹腿脚患处。(《动植物民间药》)

各家论述
 

1.《纲目》:治小儿急惊风搐溺,又出箭骸,生者能蚀死目。

2.《医林纂要》:补心、缓肝,去风热,定惊痫,入心而能泄热气,散瘀血。

摘录
 
《中华本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糖橘红下一篇:螳螂跌打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