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简介

2022-2-26 17:27| 发布者: 葆伢美| 查看: 747| 评论: 0

摘要: 《医学入门》作者为明代江西名医李橚著,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李梴字健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医学入门》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用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文补充阐述。全书共8卷,其中卷首1卷,正文7卷。 ...
     《医学入门》作者为明代江西名医李橚[sù]著,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现存明万历三年(1575)初刻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翰宝楼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翰文堂刻本、日本元和三年(1617年)刻本、民国二年(1912)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等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李梴[chān]字健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卒年已不可详考,大约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自幼好学,负奇才,轻名利,青年时期因病习医,博览历代医籍,精究各家医论,行医于江西、福建等地,疗效颇著,声望极高。晚年有感于医籍浩繁,散漫无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于是收集医书数十种,“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而编成是书,并于万历三年(1575年)刊行。
      《医学入门》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用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文补充阐述。全书共8卷,其中卷首1卷,正文7卷。卷首载集例、先天图、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及图、明堂仰伏脏腑图、释方、历代医学姓氏、原道统说、阴骘、保养、运气等。卷一记述经络、脏腑、诊法、针灸等;卷二叙述本草总论和各论;卷三阐述外感和内伤病机,对刘河间温暑、张仲景伤寒及李东垣内伤理论做了简要分析;卷四介绍朱丹溪杂病证治;卷五介绍妇人、小儿、外科疾病证治;卷六为内科杂病用药歌赋;卷七为妇儿外科用药歌赋、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通用古方诗括,急救诸方、怪疾、治法及习医规格等。
     全书内容广博,分类详明,取材切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主要学术内容包括:
     1.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明代以前重要医学著作的内容。据本书卷首《集例》所载,该书除以刘纯《医经小学》等书作为蓝本外,还选取了数十种前代的医学著作,上自《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脉经》,下迄唐、宋、金元、明代医家著作,如《大观本草》、《针灸铜人》、《伤寒六书》、《南阳活人书》、《妇人良方》、《仁斋直指》、《世医得效方》、《玉机微义》、《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丹溪心法》、《外科枢要》等。内容所涉,包括医学人物、天人相应、保养、运气、经络、脏腑、四诊、针灸、本草,外感温暑、伤寒及内伤、杂病证治,妇人、小儿、外科证治,内妇儿外各科方剂,治法及习医规格等,内容宏富,繁而有序,实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
     2.以歌赋为主文的形式编写
     李氏为了便于初学者记诵,书中主文采用歌赋的形式撰写,而以注文加以阐释说明,其歌赋与注文均根据前人的著作内容自行编写,不仅符合经典之旨,汇集历代各家学说,而且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如卷二“本草总括”云:“天有阴阳彰六气,温凉寒热四时行;地有阴阳化五味,酸苦辛甘咸淡成。辛散酸收淡渗泄,咸软苦泻甘缓平;酸苦涌泄阴为味,辛甘发散气阳轻。轻清成象亲乎上,亲下重浊阴成形。清之清者发腠理,阳中阳味厚之至;清之浊者实四肢,阳中之阴薄气使。浊之浊者走五脏,阴中之阴乃厚味;浊之清者归六腑,阴中之阳薄味尔。……”正由于该书歌赋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注文阐释细致全面,易读易懂,故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门径书,受到国内外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3.分类介绍医学人物
     李氏认为,学医必须了解古代医家,故备采《医林史传》、《外传》及《原医图赞》之书,将明代以前215名著名医家进行了分类介绍。其中,上古圣贤13名,儒医41名,名医98名,世医26名,德医18名,仙禅道术19名。其论或多或少,均能示人以规范准绳,使初学者有所遵循。如论“朱震亨”云:“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义乌人也。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举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密粹,遂为专门。一日文懿公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起,子聪明异常,肯游于医乎?公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弃举业,一于医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论》等书传世。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最多,有阴虚火动,有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而用。谓李东垣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中之阳不能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汤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张、刘、李三家之论去其短,又参之以《内经》而作《相火论》。……”又如论“王纶”云:“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弘治时,官至广东布政,因父病精医,著《名医杂著》,发丹溪所未发,后世甚尊信之。……又著《本草集要》,尽皆大行于世。”论述繁简得当,又多有所本。
     4.分类汇集重要本草
     李氏非常重视本草药性,认为“人知用药之为难,而不知识药之真伪为尤难;人知《素问》之难读,而不知本草之尤难读。有所受而历年多者,方可以言知药之性,知药之性则知病机矣,故曰本草为医之祖。”基于此,李氏乃收集历代医家本草,折衷于李东垣、朱丹溪、方广、王纶之论,“总法象于前,分五品于后”,将754种药物分为治风、治热、治湿、治燥、治寒、治疮、食治7门,对重要药物均参前人歌括加以改编,使其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如“黄芪”条云:“黄芪甘温性无毒,补益三焦呼羊肉,内托痈疽外敛汗,生津退热效尤速。”将其补气、固表、托疮、退热之功,尽皆涵盖于歌括之中。其他药物,亦多类此,可谓对药物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
     5.对河间仲景东垣丹溪学说进行纂要解说
     李氏对刘河间温暑、张仲景伤寒、李东垣内伤、朱丹溪杂病学说大加赞赏,指出:“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颐隐,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医方,表里虚实,真千载不传之秘,乃大贤亚圣之资,有继往开来之功也。……幸而守真刘子《指要论》、《原病式》二书既作,则《内经》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宣明论》二书既作,则长沙之法,约如枢机之要。……若东垣老人,明《素问》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济生拔粹》、《十书》以传于世,明脉取权衡规矩,用药体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至于丹溪朱氏,伤寒、内伤、杂病,无不精研,痰火奥义,犹其独得,宋太史濂谓其集医家之大成,诚哉是言也。”于是分别对其内容进行了纂要解说。特别是对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六经正病、正伤寒、类伤寒、伤寒初证、伤寒杂证、传阳变阴、瘥危死证及妇人伤寒、伤寒用药赋、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方等方面进行了详述,有歌有解,十分详悉。对刘完素的温暑,除简要介绍了刘氏对《素问》病机十九条的阐发外,还介绍了轻、调、缓、淡、清、暑、湿、解、和、平、火、夺、寒、吐、补、甘、温、涩等十八剂的运用,指出“已上一十八剂,二十四方,四十四味药品,调治温暑初证、杂证、余证及杂病痰火、湿热,曲尽其妙,男妇俱同。”对李东垣的内伤,除介绍了李氏的内外伤辨外,重点介绍了他的脾胃虚实传变论,和治疗内伤饥饱劳倦的总方,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对朱丹溪的杂病,李氏亦非常赞赏,先列杂病提纲,对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及内伤调理脾胃、气、血、痰、郁、积热、诸虚、沉寒痼冷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别对外感、内伤各类近80种病证进行详细论述,如论“寒类·咳嗽”云:“咳嗽须分痰与声,痰声俱有肺脾经;实者痰稠声且重,虚者声利痰亦清。外因四气随时令,内伤火郁劳食情;痰咳胸满水咳悸,瘀血碍气胀且腥;治分新久求其本,久甚还将脾肾宁。”指出:“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其又有七情气逆者,则以枳壳、香附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则以南星、槟榔分导为要……。”又云:“久咳,曾经利下及劳倦饥饱,以致肺胃寒而饮食少进者,只理脾而咳自止。然肾为气脏,咳嗽动引百骸,自觉从脐下逆奔而上者,乃肾虚气不归原,宜所服药中加补骨脂、五味子,或三味安肾丸。阴虚者,肾气丸;阳虚者,黑锡丹以镇之。”实开“肾不纳气”理论之滥觞。
     6.重视妇人小儿外科疾病
     李氏非常重视妇人、小儿、外科病证,认为它们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收集历代相关著作,如妇人以陈自明《妇人良方》为主,小儿以杨仁斋《直指小儿方论》为主,外科以薛己《外科枢要》为主,然后参酌诸家,结合己意,编以歌括,释以微义,撰著而成。在“妇人门”中,主要对经候、崩漏、带下、症瘕以及胎前、临产、产后诸病进行了论述,如“崩漏”云:“崩漏有虚亦有热,热则流通虚溜泄;虚多房劳挟火邪,热只饮食不调节。或因四气苦相侵,或为悲忧心痛切;势急须宜止且行,养胃安心还旧血。”对崩漏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方药等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在“小儿门”中,首先介绍了观形、察脉、五脏形症、乳子调护,然后对小儿病机、治法进行了分类阐述,指出:“大半胎毒,小半内伤乳食,十分之一外感风寒,大率属脾与肝。多因脾胃娇嫩,乳食伤精,精伤则生湿,湿生痰,痰生火,湿热结滞而然。且真水未旺,心火独炎,故肺金受制,肝常有余,脾肾不足。”将初生诸疾、撮口、噤口、脐风、胎惊夜啼、诸惊、痫痓、客忤、天钓、变蒸、龟胸龟背、五软五硬、丹毒等证列于胎毒类,将吐泻、五疳、诸积列于内伤乳食类,并将外感、诸热、痘、麻单列叙述,尤以痘证列述最详。在“外科”中,首列“痈疽总论”,然后分脑颈部、手部、胸腹部、背腰部、臀腿部、足膝部、遍身部等共80余种病证进行了论述。如“痈疽总论”云:“痈疽毒要气血胜,内外皆因湿热凝。纯阳焮赤溃敛易,纯阴色黯全不疼。半阴半阳肿痛慢,用药回阳乃可生。风则多痒气则痛,湿肿食则热寒增……”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痈疽的病因、病机和属性。其他各证,亦多如此,为临床治疗妇人、小儿、外科疾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7.分别介绍各科常用方剂
     李氏认为治病必用方剂,只有方剂掌握数量多而熟练,才能更好地为临床辨治服务。故除在卷二“本草”附有食治方127首、卷三“伤寒”列有“伤寒用药赋”256首、“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48首、“内伤”列有“内伤饥饱劳倦总方”28首、卷五“小儿门”随证列有140首方剂外,还在卷六列有“杂病用药赋”,介绍治疗杂病的930余首常用方剂;在卷七列有“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介绍490余首常用方剂;并在“拾遗”中列有47首,在“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中列有气、血、痰、郁类共10首,“通用古方诗括”中列有近250首,总计约有2300余首方剂。且主方后多有药物加减变化,以便使初学者能灵活运用,可见李氏的一片良苦用心。
     8.强调治病求本
     李氏特别强调治病求本,认为“本”即受病之源。他在“治法·求本论”中说:“将以施其疗病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疢不离阴阳二邪,风热火病属阳,湿燥寒病属阴。苟不求而治之,则阴阳邪气滋蔓而难制矣。”又在“杂治赋”中说:“阳虚火衰,甘温易于补益;阴虚水泛,苦寒难以滋荣。阴阳两虚,惟补其阳而阴自长;气血俱病,只调其气而血自宁。”又云:“有寿者,阳平阴秘;无病者,火降水升。抑又闻男子阳多乎阴,宜补阴以配阳;女子气滞于血,宜开血而行气。肥人气虚多痰,豁痰补气自古传;瘦人血虚有火,泻火滋阴为定议。少壮病浅兮,攻标何疑?老弱病深兮,固本乃是。”所云皆为至理,足为医家永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