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患者治疗 (一)稳定期治疗。(⑤⑥⑨⑯⑰) 1.治疗目标。 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减轻当前症状,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况;降低未来风险,包括防止疾病进展,防止和治疗急性加重,减少病死率。 2.健康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控制。(⑨) (1)戒烟。 (2)减少职业粉尘暴露和化学物质暴露,加强呼吸防护。 (3)减少生物燃料接触,使用清洁燃料,改善厨房通风。 (4)降低儿童时期的重度下呼吸道感染。 (5)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摄入。 (6)适量运动。 (7)保持心理平衡。 3.中医健康管理(⑨) (1)中医健康状态评估,体质辨识或辨证。 (2)生活质量测评。 (3)运动调养:指导患者进行呼吸保健操、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肺康复锻炼,选择个性化运动方式(如散步、导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合理控制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 (4)情志调理:指导患者合理选择音乐和娱乐活动等,调畅情志,愉悦心情。 (5)生活指导:预防感冒,尽可能避免雾霾等空气污染物或刺激性气体等诱发急性加重,对患者生活起居进行个性化指导。 (6)辨证施膳:根据证候分型、体质辨识和食物性味归经等综合评估给予膳食指导。 4.药物治疗。(⑤⑥⑯⑰) 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1)慢阻肺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药物以及其他药物(祛痰药、抗氧化剂、中医中药等)。 (2)支气管舒张剂是缓解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茶碱类药物以及多种联合制剂(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与β2受体激动剂的联合制剂,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的联合制剂,以及三种药物的联合制剂等)。 (3)药物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优先选择吸入药物,坚持长期规律治疗,个体化治疗。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急性加重风险、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的可获得性以及治疗费用等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表8)。 表8 慢阻肺起始药物治疗管理
(4)应有护士指导患者吸入药物装置的使用,并在每次随访时医护人员检视患者吸入装置使用是否正确。 5.非药物治疗。 慢阻肺的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疫苗接种,肺大疱切除术、肺减容手术,康复治疗,氧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等。 6.中医药治疗。(⑤⑥⑯⑰) 根据具体病情,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年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T/CACM139-2019),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合理选择中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 7.慢阻肺合并症的诊断、评估和治疗。(④⑦⑰) 慢阻肺常伴有多种合并症或并存临床疾患,包括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骨质疏松、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肺癌、支气管扩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这些合并症可发生在慢阻肺的任何阶段,对疾病进展、住院率和病死率有显著影响。应尽早发现慢阻肺合并症并给予诊断、评估和适当的治疗。应开展慢阻肺的年度专科体检。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⑪⑫⑬⑭⑮) 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指患者以呼吸道症状加重为特征的临床事件,其症状变化程度超过日常变异范围并导致药物治疗方案改变。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性加重可使患者症状加重、降低生活质量、加快肺功能下降速率、增加急诊就诊次数以及住院率、增加病死率,加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治疗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年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 1.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应早期识别和初步评估急性加重严重程度(⑪)。慢阻肺急性加重早期和轻度急性加重患者可在村卫生室治疗(⑫),包括雾化吸入治疗等,但需要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初始治疗效果不佳,症状进一步加重,需进一步转诊至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继续治疗。 初始治疗包括适当增加以往所用支气管舒张剂的剂量及频率,单一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或联合应用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对较严重的病例可给予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 2.乡镇卫生院。 经过村卫生室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度急性加重患者,可在乡镇卫生院进行治疗(⑬),包括口服或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生素、口服糖皮质激素、中药等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进一步加重,应及时转诊到县级医院(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