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杏仁五钱(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4.使用注意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附方】 1.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 藿香二钱( ( 淡豆豉三钱(9g) 泽泻钱半(4.59) 厚朴一钱(3g) 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湿。主治:湿温 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2.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三钱( 皮二钱(6g) 白蔻仁一钱(39) 通草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藿朴夏苓汤、黄芩滑石汤与三仁汤皆为治疗湿温之常用方。其中藿朴夏苓汤以三仁、二 苓配伍藿香、淡豆豉化气利湿兼以疏表,故主治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三仁汤以三仁配 伍滑石、淡竹叶于化气利湿之中佐以祛暑清热,故主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黄芩滑石 汤以黄芩配伍滑石、二苓,清热与利湿并用,故主治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重之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 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 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 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 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 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临床报道】 吴氏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急性发热38例,服药3剂后症状消失,体温退至正常者15例, 服用5剂后正常者17例,7剂后正常者4例,10剂后退至正常者2例。体温降至正常后复查血常规均恢复正常。[吴金莲.三仁汤治疗急性发热38例。湖南中医杂志 2001;17 (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