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过于趋利才是中医体制内发展的核心阻力和隐性绊脚石(四) 有篇文章《拨开迷雾看中医逐渐式微的十大主因之门式卫生政策阻碍中医传承发展》,已经提到让公立医院“自力更生”的政策导向,本是想利用“商品经济”思路激发医院的活力,以便“多劳多得”,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在有限的人力下,更多为人民和社会健康做出贡献。 结果,公益和“私利”的天平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文化”大潮冲击下倾斜了——救死扶伤,这个最为高尚、神圣的“天使”之操守一旦堕入“搞钱”这个低级、庸俗的“自利”诉求,就会犹如长江滔滔之水连绵不绝、更如黄河泛滥而一发不可收拾。 西医“一条龙”服务(就是指诊断、检测设备及试剂、耗材基本都要用到,血尿便、肝肾功等基础检查人人进行,一个科室搞完如跟另一科室有关,还又进行“体统”即患者机体全套系统检查).....单个患者“消费”就起来了,这样医院人均“收益”就高了。 关键,在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宣导下,披着科学、科技、先进光环的西医,其“三素一汤(即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加盐水或糖水静脉滴注的形象说法)”、“叮叮咣咣(即”西医手术的形象说法)和“化放(即化疗和放疗)”特别受患者青睐,尤其是10年前人体很敏感,“三素一汤”似乎“起效快”、“疗效好”。医院操作简单,“来钱”也快。这样,医疗设施也能越来越齐备、医院规模越来越大、医生“腰包”也是越来越“鼓”的(适当“鼓”起来是应该的、有利全社会,也是应该支持的),积极性也高。 反观中医医,主要靠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传统手段而大多无须设备便可实现诊病,以汤药几副或者针灸、按摩、刮痧下等就可搞定,或者大部分中医诊疗水平偏低而“进阶”又远没有西医快,治病效果差,这哪一种情形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很差,所以在医院自然受“歧视”、排挤。这样就不愿“混”中医,对西医趋之若鹜。中医当然就每况愈下了。 就算医疗从业者整体觉悟、情操略高,但毕竟绝大部分人还都是芸芸众生。趋利是所有生物的天性,这样,其欲望一旦被调动,没有强有力的断然制度、政策、规则去约束、钳制、引导、评价,就会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刹不住车.....对此,《中医目前如此低落主要都是经济利益驱使惹的祸》这篇文章表述、剖析最为鞭辟入里。 大家都在讲经济效益的时候(不论这个行当从社会长远发展角度讲应不应该商业化、市场化和趋利化),你还在诊病“廉、简、便、验”,就会受到这个群体从业者用“脚”投票,自然就人才凋零、门前冷落、江河日下.......如此,就进入死循环。要想生存,只能也加入创收、“搞钱”的“大军”之中,一直秉承“大医精诚”的中医只能如弃敝履(当然,综合医院即老百姓口头常说的西医院也还是有中医科的,中医院里自然也更有“中医xx科”命名的一大堆,只不过,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应付原来还广泛存在的中医“死粉”的)...... 所以说, 注:本文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