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蒿素登上诺贝尔奖的舞台,到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亮眼表现,从中医针灸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到中医药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细胞》等国际知名期刊屡次发表……这背后离不开一批批中医药人为“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所做的努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中医药人才?我们不妨从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中医药高校中去寻找答案。为此,记者专访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余曙光。 用高质量证据回应西方“经穴效应无特异性” 记者: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涌现出许多中医药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是如何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的? 余曙光: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成都中医药大学就始终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原理,包括从时间医学的角度阐释传统针灸子午流注的科学原理,从促进神经可塑性阐释针灸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是希望用和现代医学相通相融的语言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 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近20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围绕“针灸经穴效应特异性”开展的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的核心和临床治疗的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学者连续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认为穴位和非穴位之间在治疗效应上没有显著的差异,进而否认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其本质是质疑针灸理论的科学性。 因此,“经穴效应特异性”成为国际针灸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被认为是关系针灸学科发展的两大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为了回应国际学术界的质疑,200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牵头开展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首次基于文献、临床和生物学机制研究,以偏头痛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为载体,从穴位与非穴、本经穴与他经穴、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等多个层次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肯定了穴位的客观存在,并发现了经穴效应具有循经性、相对性、持续性、动态性等基本规律。 2012年,我校再次牵头开展国家973计划项目“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了循经性是经穴效应最基本的规律,并且从穴位局部启动、中枢整合、靶器官效应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循经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2015年,我校牵头开展“穴位的敏化研究”,通过7600多例临床研究验证了穴位敏化对临床选穴施治的重要价值,发现了穴位敏化具有多样性、疾病相关性、空间规律性和动态变化性特征。 上述研究第一次系统、客观、深入地回答了国际学术界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质疑,为穴位的存在提供了科学证据,极大地促进了传统针灸理论的传承创新,引领国际针灸经穴效应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胃肠病学》《美国胃肠病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神经学》等期刊。 2019年,我校又牵头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临床优势病种的腧穴功效特点及其效应机制”,围绕“穴有特效,亦有共效,多穴共效,协同增效”开展研究,期望依托针灸优势病种,从阐明穴位的“特效”与“共效”,实现“增效”等方面深入推进经穴效应研究。 可以说,我们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用大量科学、客观、可视化的研究证据,证实了穴位的存在,捍卫了针灸经穴理论的科学性。而近20年的持续研究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医思维”与“多学科融通”是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记者:花费近20年的时间去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值得吗?您认为这些科研成果能够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原因是什么? 余曙光: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价值,是不能用时间长短去衡量的,这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20年的不断研究和不懈努力表明了我们中医药人向世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决心、信心和恒心;也说明了要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学科交叉,必须培养一批既具有中医思维又兼具多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 记者:怎么理解“中医思维”与“多学科融通”之间的关系?中医药院校如何培养兼具中医思维和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现代中医药人才? 余曙光:“中医思维”与“多学科融通”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是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中“道”与“术”的关系,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中坚守的根本和实现创新的路径方法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培养能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优秀人才,就必须以传承为根,坚守中医药原创性思维;就必须要以创新为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通。 首先,以传承为根,坚守中医药原创性思维就是要强化经典教学,用经典教育贯穿中医药思维养成过程。中医思维是中医药的灵魂,而中医经典是中医思维最直接的体现。以“整体观”“辨证论治”等为特征的思维优势是中医药取得临床疗效、保持不竭生命力的源头活水。而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不乏有用西方医学理论片面解释中医理论、生硬地对号入座的现象,不乏有用国际标准简单评价中医药疗效等“以西律中”甚至“以西驭中”的现象。事实上,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在保持中医药本真基础上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丢掉了中医思维,就失去了中医药最本质的特征。 其次,以创新为要,就是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通。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复杂性的研究,而这种复杂性研究需要的就是多学科的交叉。 以针灸研究为例,就要提倡多学科交叉,采用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神经影像学等多学科技术与方法开展研究。 要注重学生医理融合、医工结合知识结构的建立,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将中医药的理念、方法与其他学科知识、技术相融相通,用与现代生物学相融的语言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学中蕴含的深厚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科学的健康理念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构建起“以我为主”、衷中融西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 “说明白、讲清楚”与院校教育互相促进 记者: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对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余曙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知识传承与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中医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承担着中医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是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重要生力军。 如果我们能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会让中医药院校教育更有“底气”、人才培养更有“志气”、科学研究更有“勇气”、社会服务更有“朝气”、文化传承创新更有“灵气”、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有“锐气”。 记者:未来,中医药院校可以为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提供怎样的平台? 余曙光:为了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中医药院校要强化人才支撑。着力培养能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高素质人才,用对中医药的深刻领悟、深切认同、深入研究和深厚情感讲好中医药故事。要强化创新引领。不断更新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方式方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跨学科融合研究,用最科学、客观的语言讲明白中医药疗效。要强化转化应用。要加强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让明明白白的中医药道理转化为临床上实实在在的应用和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具体到举措来说: 一是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中医药院校可以围绕“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通过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定期举办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成为新知识的传播地和新思想的策源地。 二是搭建基础支撑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聚集、资源集中等独特优势,以中医药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和配置校内多学科实验平台资源,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共享、交叉应用的研究中心和平台,为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条件支撑。同时,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汇聚多学科融合型团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三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可以通过打破校校、校所、校企、校地行政壁垒,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建立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互补互融关系,打通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的上、中、下游之间的创新链条,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建立多方协作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徐婧)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