鮧鱼涎

2022-4-21 16:08| 发布者: 橘井泉香| 查看: 209| 评论: 0

摘要: 《中药大辞典》:鮧鱼涎拼音注音Yí Yú Xián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鮧鱼"条。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三消,鮧鱼涎,溲黄连末作丸,饭后乌梅煎次,下五,七枚,渴 ...

中药大辞典》:鮧鱼涎

拼音注音
 
Yí Yú Xián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鮧鱼"条。

功能主治
 

《本草图经》:"主三消,鮧鱼涎,溲黄连末作丸,饭后乌梅煎次,下五,七枚,渴便顿减。"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鮧鱼涎

拼音注音
 
Yí Yú Xián
英文名
 
Oriental sheatfish saliva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lurus asotus (Linnaeus)[Parasilurus asot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得后,将其悬挂, 收取分泌的粘液,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和水库,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

资源分布: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态
 

鲇鱼,体长,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宽阔。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突出明显。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须2对。眼小,盖有透明薄膜。位置接近头侧,无鳞,皮肤富粘液腺,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背鳍5,很小。臀鳍77-83,与毛鳍相连。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随着个体成长体色逐步加深变成黑褐色,额部为灰白色,各鳍灰黑色。

归经
 

肺;脾;肾经

性味
 

味甘;咸;性凉

功能主治
 

滋阴润燥。主消渴;小儿疳渴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剂,适量。

各家论述
 

《本草图经》:主三消,鮧鱼涎,溲黄连末作丸,饭后乌梅煎饮,下五、七枚,渴便顿减。

摘录
 
《中华本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鮧鱼鳔下一篇:鮧鱼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