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二十六种刺法(《官针》篇论刺法之九刺、十二刺、五刺) ...

2022-4-23 18:12| 发布者: 国医正宗| 查看: 991| 评论: 0

摘要: 《灵枢·官针》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刺法中有十二节要,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为“十二刺”,又称“十二节刺”;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五刺”应合皮、脉、筋、肉、骨五体的 ...

——《官针》篇论刺法九刺十二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针刺入皮肤后,分浅中深等三种不同深度的分层刺法,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等综合补泻法。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运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窝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腘窝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李氏用此法治颈椎病,常能获满意疗效。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做“分肉”,故称“分刺”。用此针刺法针刺环跳、秩边穴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素问·调经论》中说“病在肉,调之分肉”,即此意思;《灵枢·官针篇》讲:“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6、大泻刺:这是一种用铍针切开引流,排脓放血的刺法,所以称之为“大泻刺”。目前此法基本归属外科范围。《灵枢·官针篇》说:“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7、毛刺:这是一种浮浅刺法,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现在各种特制的皮肤针,如梅花针等,大多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

如临床上所见的“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皮肤麻木不仁等均用此法治疗,效果满意。贵阳市重点公路指挥部的一蒋姓患者,男性,51岁,19911111日就诊,患者右股外侧有30厘米×15厘米大小的皮肤麻木不适。经某医院诊为“皮神经炎”,经它法多方求治不显效,故前来采用此法治疗月余获效,随访年余,患者未诉不适。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8、巨刺: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

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9、粹刺:《灵枢·官针篇》有“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所谓燔针是以火烧针,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要求速进速出,如用手探汤。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阻疽等病症。不宜用来治疗局部灼热、肌肉弛缓的“热证”。《灵枢·经筋篇》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粹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中有十二节要,所以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1、偶刺:这是用手在胸背部按压,寻找有压痛的部位,也就是直对病痛所在,然后一针刺在胸前,一针刺在背后,用来治疗“心痹”病,避开内脏以免损伤。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而刺,所以称“偶刺”,亦称“阴阳刺”。在临床中治疗脏腑病时所用的“前后配穴法”或者是“俞募配穴法”,就是这种刺法的发展。

2、报刺:这种刺法是用来治疗没有固定疼痛的病证。如果疼痛是上下窜走的,用针直刺而入,在留针的过程中用左手沿病痛所处上下按摩,然后出针再刺。“报”有“复”之意,因刺之而复刺,故称之为“报刺”。与临床中的间歇运针法有类似之处,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针刺过程中反复提插刺。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临床中较常用,如“坐骨神经痛”等病均采用这种刺法,效果满意。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