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梓叶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梓的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梓白皮"条。 化学成分 含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 药理作用 冷浸液、温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有抑制作用。采集后6个月的水提取液较新鲜叶的作用更强,丙酮提取液作用又强于用其他溶媒的提取液。但无抗真菌作用。 功能主治 ①陶弘景:"疗手脚火烂疮。" ②《四声本草》:"(煎)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复方 治风癣疙瘩: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其汁涂之。(《试要录验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梓叶英文名 Leaf of Ovate Catalpa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vata G.Do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梓 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cm;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2唇开裂,长6-8mm,绿色或紫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条椭圆形,长6-8mm,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 梓叶含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bydroxybenzoic acid)[1] 药理作用 冷浸液、温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有抑制作用。采集后6个月的水提取液较新鲜叶的作用更强,丙酮提取液作用又强于用其他溶媒的提取液。但无抗真菌作用'。 归经 心;肺经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小儿发热;疮疖;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煎汤洗;或煎汁涂;或鲜品捣敷。 复方 治风癣疙瘩: 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其汁涂之。(《试要录验方》) 各家论述 1. 陶弘景:疗手脚火烂疮。 2.《四声本草》:(煎)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摘录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