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竹沥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经加热流出的竹汁。 炮制 将新竹去节劈开,置火上烧之,收集两端滴出之汁,即为竹沥。 性味 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用于中风痰壅,肺热喘咳,热病烦躁。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竹沥别名 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生境分布 大部分地区均产。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性状 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仕。 归经 入心、胃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性味 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纲目》:"甘,大寒,无毒。" ③《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凉。" ④《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注意 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纲目》:"姜汁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③《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功能主治 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①《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②《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③《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④《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⑤《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1~2两;入丸剂或熬膏。 复方 ①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②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③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④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⑤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⑥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⑦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⑧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⑨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⑩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⑾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⑿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⒀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制法 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备注 据文献记载,除淡竹沥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沥、慈竹沥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