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学中”教育的三个关键问题

2022-7-27 14:20|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656| 评论: 0

摘要: 中医学不仅是一种传统医学,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学中医不仅是学医疗技术,更是在学中国传统文化;医必须坚定中医理论自信、中医道路自信、中医疗效自信和中医文化自信,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来学。 ... ...

中医学不仅是一种传统医学,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学中”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带来的深刻影响远不止于在促进医学发展上。

学中医不仅是学医疗技术,更是在学中国传统文化。主动接受国学、国医的熏陶,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学习中医必须坚定中医理论自信、中医道路自信、中医疗效自信和中医文化自信。抱着持之以恒的决心学习中医

 

 

西医学习中医,简称“西学中”,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医学教育模式。1954年,中共中央对《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做了重要批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要鼓励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加入到整理祖国医学遗产的队伍中来,并且要和中医加强合作。1955年,根据中共中央批示精神,卫生部开始组织“西学中”研究班,提出“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1958年,毛主席对“西学中”作出重要指示:“我看如能在一九五八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七十至八十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一九六零年冬或一九六一年春,我们就有大约二千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后,“西学中”在全国全面开展起来。

“西学中”发展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一直备受国家重视,2017年开始施行的中医药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西学中”教育培育了一批学贯中西的高层次人才,国医大师唐由之、陆广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沈自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吴咸中;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等知名专家学者都参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学中”学习班,他们是“西学中”教育的优秀典范,对于加快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时代、大健康、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亟须回答“西学中”教育的三大关键问题,即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

 

1 为什么“西学中”

中医的医学模式更具生命力

中医整体观的内核是真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倡导“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健康观,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中医把生物、气象、地理、心理以及社会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这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观点特别吻合,并且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中医是更具有系统思维的医学。

 

中医的生命观更具有先进性

西医从微观出发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而中医是站在宏观维度认识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医的生命观追求平和中正、和谐相处,即《黄帝内经》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的“治”重点不是对抗消灭,而是夯实本源、调和阴阳,从而达到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即脏腑的协调、形神的协调、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的协调。西医很有必要汲取中医的系统维度来认识生命,在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突出整体思维。

 

中医的方法论值得借鉴学习

中医的理论是来自于几千年来诸多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理论的唯一标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思维值得西医学习。西医从微观认识人体,机制研究越深入,往往偏离临床实际越远。有西医学者提出,过去几十年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大量靶点能用于临床的只有极少部分。所以西医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希望将浩瀚的微观研究转化为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与技术。而中医的理论从来都不是直接来自于实验室,而是来自于临床,中医的研究是写在临床处方上的“真实世界研究”。

 

中医治疗复杂病有更多手段

得益于几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以及经验积累,中医有极为丰富的治疗理论、技术以及临床案例,对于功能性、慢性、复杂性疾病有更多的治疗手段与经验。如失眠、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恶性肿瘤晚期以及中老年人常见的颈腰椎退行性病等,西医的治疗手段往往较局限,而中医通过汤药、食疗、针灸、推拿、拔罐等综合调治方法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整体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于治未病有独到优势

西医对于疾病都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当患者有一些不适而又没达到临床诊断标准时,西医往往没有合适的干预手段。而中医擅长治未病,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都有优势。《黄帝内经》曰:“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药王孙思邈也认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中医在养生保健领域有诸多值得西医学习的地方。

 

中医药可辅助西医减毒增效

目前,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存在,一般的呼吸系统疾患可通过中医药治疗而得到控制,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中医药不仅本身疗效突出可以减少或者避免使用西医药,而且在辅助西医药减毒增效方面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于西医放疗、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医药的调理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医学不仅是一种传统医学,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学中”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其带来的深刻影响远不止于在促进医学发展上。毛主席指出:“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毛主席高度重视中医,不仅是当时医疗实际的需要,更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与高度自信。20177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2017年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中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学家汤钊猷认为应积极推进和实施“西学中”,“西学中”可“创中国新医学”,“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中医药,更深的含义是中华文化。

 

2 “西学中”学什么

学中医的“大医精诚”价值观

西医的价值观是救死扶伤,而中医“大医精诚”价值观有更丰富的内涵。中医不仅要求学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学成精湛的医术,更要求医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养成诚心治病救人的仁术。由于中医“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美好愿景,在历史上诞生了很多有文化、有内涵、有意义的典故,如“扁鹊见蔡桓公”“悬壶济世”“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中医的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值得西医学习。

 

学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

西医要学好中医,需要掌握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这些都是整体观念在诊断疾病上具体的应用。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大的特点,辨治以病机为核心,做到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都是在辨证论治原则下产生的治疗理论。中医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又讲“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些都是中医辨治思维灵活性的体现。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