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学中”教育的三个关键问题

2022-7-27 14:20|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657| 评论: 0

摘要: 中医学不仅是一种传统医学,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学中医不仅是学医疗技术,更是在学中国传统文化;医必须坚定中医理论自信、中医道路自信、中医疗效自信和中医文化自信,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来学。 ... ...



学中医理法方药的基本理论

夯实的中医基本理论是诊治疾病以及确保临床疗效的基础。西医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药理学、内科学等基础学科。中医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治疗方法学、中医内科学等基础学科。要夯实中医理论基础,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灵丹妙药、祖传秘方、专病专方与专病专药。筑牢根基,才能行稳致远,使中西医融会贯通,具备中西医临床能力。

 

学如何开具合格的中医处方

西医医生参加“西学中”的基本目标是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与技术,获得开具中医处方的资格。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对西医临床医师开具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处方的资格条件作了明确限定,系统学习中医1年并考核合格的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或参加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2年以上“西学中”培训班(不少于850学时)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可开具中药饮片处方。“西学中”培训的基本目标是使西医医师具有提供中成药、中药制剂、中药饮片以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的能力。因此,西医需经系统的“西学中”学习,以获得实用的中医临床能力。

 

学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

“西学中”有一条捷径是学名老中医的经验。中医的精华靠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言传身教从古至今都是学习中医非常重要的方式。西医医生不能像中医类专业的大学生一样接受系统的中医学高等教育,也不能获得大量的见习与实习机会。因此,中医理论基础以及临床技能整体偏薄弱,学习和借鉴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有助于较快速地步入中医之门,获得一定的中医诊治思维与技术。

 

学中医医疗保健的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种类较多,如灸法、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这类外治疗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安全有效。这些简、便、廉、验的技术大多可以即学即会,培训后即可以给患者提供实用的中医医疗服务。很多西医医生以及护士都愿意学习中医适宜技术。此外,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也非常值得学习,如药膳食疗、传统运动功法等,这对于指导老百姓进行养生保健有重要的意义。

 

学中医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

2021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学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中医的精气、五行和阴阳学说、整体思维、三因制宜思想以及养生思想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现。因此,学中医不仅是学医疗技术,更是在学中国传统文化。主动接受国学、国医的熏陶,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3“西学中”怎么学

政策上借鉴50年代发展方针

从整体而言,“西学中”的政策可借鉴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因为西医医生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用西医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来认识中医,容易生搬硬套、望文生义,如用西医的解剖理论来解读中医的藏象理论。学中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学习,才能避免不见全豹,所以一开始就要独上高楼。系统学习后,方能一瞥中医的“庐山真面目”,从而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心与决心,全面接受中医的思维与理论,更加努力地学习中医。从理论到临床接受系统中医培训后,方有可能整体提高。由于西医更具现代医学思维以及前沿的研究理念,因此更有可能推进中医药科研与创新,更有可能用现代医学技术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

 

学中医必须坚定的四个自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中医态度必须诚恳,不能带着傲慢的心态来学习。首先要热爱中医,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决心,学习效果必然要好得多。学习中医必须坚定中医理论自信、中医道路自信、中医疗效自信和中医文化自信。抱着持之以恒的决心学习中医,必将在“灯火阑珊处”探得中医之奥妙。

 

把握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的人体的生命问题、健康问题、疾病问题,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两种医学的哲学基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技术方法是不一样的。中医、西医各有各自的优势,中西医结合需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的特长,并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所以中西医结合要做到“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病证结合,即把西医辨病的优势和中医辨证的特色相结合。西医的诊断更客观精确,快速诊断疾病以后,更有利于发挥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使之更有规律可循。在临床治疗方面,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把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治疗上的优势进行互补,取长补短以产生更好的疗效。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不一样,不能牵强附会、强行结合,更不能用西医的评价标准来评判中医。求同存异,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才是科学的态度。

 

不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孙思邈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中医的理论有时讳莫如深,需不断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方有可能悟透中医的“医源”,做到细水长流。中医最重视临床疗效,所有的疗效都是理论指导与经验积累的结果。因此,要知行合一,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理论是补充“源头活水”,不断夯实中医基本理论方能见得中医“庐山真面目”。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学习中医的核心也在临床,故曰“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通过理论不断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实践也在检验理论。在临床中学习,在学习中临床。孙思邈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临床实践是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临床愈多,经验越丰富,疗效就有可能越好。学中医必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跟名师,读经典,勤于背诵

扎实的中医基本功非常重要,要多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业精于勤,要多背诵经典条文、方剂歌诀与中药功效等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学中医的基础,“地基”牢固了才能“建高楼”。中医学博大精深,理论比较抽象和深奥,没有名师指点很难成大才。跟名师非常关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特别是切脉、辨证以及配伍组方等技术都极其需要名师指点才能“开窍”。

 

苟日新,日日新,不断创新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中医的理论始终在不断创新中完善与丰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医家们奉之为圭臬,形成了伤寒学派,自此治疗外感热证多以发汗解表为主。后来逐渐发现外感热证中有部分属温病范畴,这类疾病不适宜发汗解表,更需要寒凉清热,刘完素为寒凉派的代表,在其《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中已对伤寒和温疫病进行区别治疗,提出伤寒宜解表发汗,治用麻黄、桂枝之类;温疫病宜寒凉清热,用苍术白虎汤、滑石凉膈散、双解散、益元散之类。由于刘河间开寒凉清热治疗温热病之先河,故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誉。到明清温病学派形成后,才真正将伤寒与温病严格区分开,形成了温病的理论与辨治体系,这是中医学的又一伟大突破。因此,学习中医不仅要传承精华,也要守正创新。(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清湖 胡宗仁 湖南医药学院)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