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诺贝尔奖领奖台上,一株小草讲述着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故事;“中医药是我们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一张张良方见证着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飞跃;“我国学者每年发表中医药SCI论文3000余篇。”世界医学舞台上,一次次亮相证明着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实力。 这是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科技创新助推中医药事业结出累累硕果;这是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十年,“传承精华”交出精彩答卷、“守正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这是创新发展成果喷涌而出的十年,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这艘巨轮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 1高位推动,激发中医药事业强大活力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中国通过提供药物、技术援助、援建抗疟中心、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要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 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引领下,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体中医药人正以守正创新的奋进姿态,走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从顶层设计绘制改革战略蓝图,到细微处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一系列深化中医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一项项重大举措密集出台实施,为中医药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6年,新时代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明确提出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支持中医药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017年实施的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同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专项战略规划制定发布,提出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2019年,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有序推动中医重点领域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围绕中医理论、中药资源、中药创新、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服务于中医药技术装备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2022年,首次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行业五年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提出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加强重点领域攻关、建设高层次科技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从对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到搭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中医药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的一系列实招,十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自信更加坚定,底蕴更加厚实,领域更加辽阔,中医药事业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2勇攀高峰,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斐然 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到抗击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成果临床转化……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一个100平米大小科技范儿十足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展示的内容,正是十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大发展的缩影。 十年来,中医药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坚持自主创新,中医药原创优势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古籍保护传承、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等领域支持力度。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程,截至2019年,整理出版《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00余种。 坚持科技支撑,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积极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建立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继续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研究。 坚持重点跨越,中医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余项,其中,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坚持原创思维,中药现代化成绩斐然—— 中药研究设备、条件、人才和平台发生根本转变,建成了一批高水平中药研究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中药农业不断走向机械化,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中药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中药工业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 坚持引领未来,中医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主导建立世界中联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正式批准成为国家认证项目(CAP认证)。建立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推动临床科研一体化。《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150条疾病和196条证候条目纳入传统医学章节。中药饮片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四五”期间,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快,要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 疫情大考,中医药科技创新闪耀世界 “科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要将临床实践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加以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大考中,中医药人从古典医籍中找灵感,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贡献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三药三方”。 “三药三方”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 2021年3月,基于“三方”研发而成的中药新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总结国内疫情防控救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中医药参与全球疫情防控,积极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支持开展学术交流,为提振全球抗疫信心,推进国际抗疫合作贡献中医药力量。 今天,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正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 ——2021金砖国家传统医药研讨会召开期间,全球正面临“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严峻挑战,国内专家结合临床实践重点分享了我国中医药团队总结出的“德尔塔”和“德尔塔+”变异毒株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和用药规律,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在应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毒株造成的疫情中的重要作用,赢得普遍赞誉和高度肯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2年2月,以《针灸研究的现状、问题、共识和方向》为主题,以中国科学家为主联合全球多学科专家开展的系列研究登上《英国医学杂志》,受到广泛关注。5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题为《为什么针灸正在成为主流医学》的文章,极大提高了针灸的国际影响力。 ——2022年8月,由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国际化学于生物科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团队撰写的论文《金花清感颗粒治疗非住院COVID-19患者: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和随机对照试验》在国际权威医学综合学术期刊《医学前沿》上发表。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