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庆国: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

2022-9-21 15:08|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1411| 评论: 0

摘要: 第四届国医大师王庆国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他认为,《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临床医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著作。它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伤寒论》的时代价值、经方的科学内涵会逐 ...

第四届国医大师王庆国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他认为,《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临床医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著作。它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伤寒论》的时代价值、经方的科学内涵会逐渐被认识、发扬光大。

王庆国,1952年生,河北沧州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学宗伤寒,兼及各家,推崇经方,不薄时方,提出“通平致和”的学术思想;强调“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的论治纲领。

 

 

如果,可以穿越回1800多年的时空,国医大师王庆国一定想要问问张仲景,《伤寒论》的治病范式是否如此,经方是否还可这样化裁,他们之间有太多话想说。

接过恩师刘渡舟先生的衣钵,王庆国始终不忘师恩教导,从流传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仲景精神与灵魂,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注入生动血脉。

人们或许忘记了,他也是从田间走来,但他却心向远方,他也曾普通,却让经典著作《伤寒论》一次次焕发璀璨的光芒,他一生勤勉,终成大家,培植桃李,让仲景精神在中医的殿堂经久不息。

 国医大师王庆国: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

王庆国(左一)跟恩师刘渡舟(中)学习中医经典知识

 

1 从油田向北京出发

19704月的晚上,东北的天还飘着雪,田野间的冰碴还没融化。在辽河油田钻井队担任卫生员的王庆国忙完一天的工作,刚刚回到驻地。

懂得一些西医、中草药和针灸知识的王庆国,早就是十里八乡的名人,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都要向他寻医问药。

“不为良相,宁为良医”,是从小就深扎于王庆国心底的信念。

还记得小时候,祖母告诉他,家里的三世祖在明代太医院里当过太医院的吏目,王庆国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出身大家闺秀的祖母看得出来,王庆国聪明活泼,有着过人的记忆力,聪颖于常人,绝对是块读书的好“料子”。

果不其然,纵观王庆国日后的中医成材之路,确实是“年轻有为”。

1972年,王庆国成为工农兵学员,求学于辽宁中医学院(今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下,他逐渐认识到中医经典是临床的根基,唯有勤于思考,狠下苦功,夯实基础,方能在日后临床中纯熟运用。

于是,他埋头苦读,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95%以上的课程都是满分。1975年大学毕业后,王庆国申请回到辽河油田职工医院成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临床大夫,由于工作出色,五年后即被任命为中医科负责人,并开设中医病床30余张。

但他也时常会因为医术有限而无能为力。

“我曾遇到一位三级水肿的病人,用手摁一下,水都会往皮肤外面渗,最后不到20天就离开了。”王庆国回忆道,如果是现在,他的经方妙手,或许能延长病人的生命,“可那时不行啊”。

命运的齿轮总是将一些人紧紧相连。

在田野中探索的王庆国不知道,他日后的恩师刘渡舟同时段正在京城妙手起沉疴,三付既可调寒又可调热的经方“泻心汤”,就把困扰一位舟车劳顿司机的胃病治好了。

“小王,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啦,你不试试?”

1981年,当消息传来时,行医10余年的王庆国早已暗下决心,他要去北京中医学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油田上,呼啸的北风,伴随着他秉烛夜读的日月,一天又一天。

那一年,全国共有238人报考北京中医学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但此次考研招生,出题极难,选拔严格,最终成绩公布,仅有两个人达到了录取标准,王庆国就是其中一位,他凭借自身实力争取到了宝贵的研究生学习机会。

 

1982年初,春风送暖,万物复苏,81级研究生新生开学,乘着火车,他向着新的目的地出发了,一路风景旖旎,他不知道,这一去,待他再度转身成为国医大师。

 

2 拜入“伤寒泰斗”刘渡舟门下

曾经,背经方,是王庆国自认的长项,那时他能拔得头筹,榜上有名,考入北京,靠的就是能脱口而出800多首方剂。

然而,拜入刘渡舟先生的门下,刘老成为他不能仰望的高山。

作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开拓者和创派者,“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宏富,被誉为“伤寒泰斗”“经方大家”的刘渡舟先生享誉海内外,人称中国大陆治疗伤寒之第一人。

与刘老一比,“简直是沧海一粟”,多年后,王庆国在回忆恩师仍是敬仰,“他掌握的方子实在是太多了”。一本《医宗金鉴》中有几千个方子,刘老全都可以信手拈来。

“刘老师来了。”

回想起当时刚刚和师兄安顿好宿舍,刘老就来到宿舍楼看望两位弟子,老师的关切让29岁的王庆国倍感温暖,也放下了初来北京的忐忑。

慈父严师,走进课堂的王庆国却发现,刘老师对待自己和师兄们,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一个方剂,如果说一遍不会,第二遍还会告诉你,到了第三遍,即使当着很多人,也会严厉批评。”

跟随刘老学习,“汗流浃背”是王庆国时常会有的感受,“以前我在学校考试,100分的题,我能考110分,因为加分题我也会。”

妥妥“学霸”的王庆国,在刘老的考试中,即使花费数倍精力,却常常只能考六七十分,这让他压力很大,也逐渐意识到中医学海之深。

“原本1.5的视力,不到两年时间,就戴上了近视眼镜,那时候谁30多岁还学习到近视啊。”他笑着说。

几年后,王庆国还记得自己有次想跟另一位名家学习妇科,“我说我给你背一些经典吧,结果还没背完,对方就让我走了,他说,你的水平我教不了你。”

就这样,王庆国跟随刘老侍诊抄方,一抄就是15年,直到现在,刘老手写的方子被王庆国一张张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再度翻看,总能感受到恩师的余温。

由于当年只有王庆国和师弟两人被录取,北中医格外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从京内及全国各地邀请了任应秋、赵绍琴,王绵之、祝谌予、步玉茹、李金庸等多位杏林名家,对他们进行高强度、高水平、长周期的教育培养。王庆国也由此得以继承各位名家的学术经验,形成了灵活多变的诊疗思路。

15年栉风沐雨,焚膏继晷,刻苦钻研,一笔一划地抄方让王庆国逐渐领悟到刘老思想的精髓,跟随大师的脚印,他也一步步走进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殿堂。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